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活动通知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8-07-23 浏览:628 次

1.什么是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例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血压是如何表示的?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血压以收缩压 (高压”) / 舒张压(低压”)表示。另外脉压差= 收缩压(高压)-舒张压(低压)。

收缩压: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在舒张时,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医生记录血压时,如为12080mmHg,则120mmHg为收缩压,80mmHg为舒张压。按国际单位表示“kPa”(千帕斯卡),换算的方法: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那么12080mmHg相当于1610.6kPa

3.如何测量血压?要注意什么问题?

目前血压是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mmHg(毫米汞柱)kPa(千帕斯卡)为单位。

血压的测量对高血压病诊断很重要,因此要注意以下原则:

1)患者在休息静坐状态下进行,并尽量排除环境、情绪因素的影响。卧位血压可能偏高于坐位血压,而立位的血压可能偏低于坐位血压。每个体位变化,需2min后再测量变化后的血压,每个体位的血压值偏差<5%

2)准确的血压测量,是以肱动脉为标准,袖带至肘窝横纹上的150px。袖带尽量不压迫听诊器头,打至最高收缩压上20mmHg的气后,缓慢松气,使银汞柱以恒速下滑,并以26mmHg/s为宜。血压读数以毫米汞柱为单位(mmHg),再换至kPa单位。

3)血压测量的选择,以水银柱台式最好,也可采用肱动脉的电子血压表,避免使用桡动脉及指动脉的电子血压测量仪。

4.高血压病的病因是什么?

高血压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吸烟、酗酒、缺乏锻炼、过量摄盐、超重、精神紧张。

首先是遗传性的高血压病,常见中老年人。中老年易患高血压,其中40%以上的人父母有高血压病史;父母无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机率为只有3%。老年人群中60%以上患有明显的心脑血管病,其中由高血压引起的相关性心血管病占绝大多数。全国每年有150万人因高血压引起脑中风。

情绪不稳定的人也易患高血压病。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的人,脾气暴躁,办事总爱瞻前顾后、反复思虑又难以下定决心以及过于焦虑、从事脑力劳动和精神高度紧张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压。此类人群如患高血压,药物治疗疗效往往欠佳。

超重和肥胖是易患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肥胖不但可以引起高血压,而且也易导致冠心病、胆囊炎、关节炎等诸多全身性疾病。肥胖者多数嗜睡、胃口好,易形成恶性循环。减轻体重的有效方法是有规律地参加运动,适当控制饮食。

饮食中摄入过多的食盐,更容易患高血压病。北方人易患高血压,其原因之一,与饮食过咸有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吃得过咸会导致机体钠盐过多,血管阻力增加,心血管负担加大,促使血压升高。

吸烟和长期饮酒,也是高血压病的主要患因。吸咽是高血压、冠心病最显著的危险因素。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精神紧张和A型性格吸烟者,心血管意外事件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4倍。另外,近年来证实,长期大量饮酒,尤其贪杯易醉者,常常合并高血压、肥胖、高血脂和高血糖。

糖尿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机会比正常人高30倍。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则患脑中风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4倍;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呈正比。

5.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6.如何诊断高血压病?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是一种临床表现,受着环境、情绪、药物、体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因此确定血压增高,应当尽量减轻或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扰,非同日3次静息血压(静坐515min)测量≥18.7/12.0kPa140/90mmHg)后)则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病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

a.确诊高血压,即是否血压确实高于正常,除外症状性高血压;

b.高血压分期、分级;

c.重要脏器心、脑、肾功能估计;

d.有无合并可影响高血压病病情发展和治疗的情况,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心血管内科 供稿)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