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4 浏览:107 次
首例突破
市一院运动医学科巧用胶原蛋白支架
点燃软骨损伤少年重返运动的希望
吕静媛 马胜山 薛梅
近日,市一院运动医学科李小飞主任团队成功为小郭实施膝关节镜下软骨修复术,并创新性植入胶原蛋白软骨修复支架,这是该支架在市一院及我市医疗领域的首次临床应用,标志着我市运动损伤微创修复技术迈入全新阶段。
少年运动受伤,软骨剥脱陷治疗难题
小郭是一名高中生,他在体育活动中不慎受伤至右膝疼痛和活动受限,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右膝关节软骨剥脱”。市一院运动医学科李小飞主任解释道,膝关节软骨就像关节里的‘缓冲垫’,一旦发生剥脱,不仅会引发持续疼痛,还会导致关节活动障碍,更严重的是,软骨属于不可再生组织,传统治疗手段很难实现精准修复。对于正值青春期、热爱运动的小郭而言,若不能彻底修复受损软骨,不仅会影响日常行走,更可能断送他的运动生涯,这让小宇和家人陷入焦虑。
首创技术破局,胶原蛋白支架显优势
为了给小郭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运动医学科团队多次开展病例讨论。考虑到小郭年龄小、运动需求高,传统的软骨清理术或自体软骨移植术要么修复效果有限,要么创伤较大、恢复周期长,均不符合患者的治疗期望。经过反复评估,团队决定实行“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胶原蛋白软骨修复支架植入”的联合方案。这一方案在我市尚未有临床应用先例,是我院首次将该类型胶原蛋白支架用于运动损伤治疗。
据李小飞介绍,此次使用的胶原蛋白软骨修复支架(ACIC),技术核心在于使用可降解胶原蛋白,诱导自体间充质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进而促进自体软骨的生长和修复,最终形成新的功能软骨组织,实现受损软骨的“再生式修复”。在治疗过程中,可降解的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会逐渐降解,其降解产物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以被软骨细胞作为营养物质吸收,或代谢后排出体外。同时,结合膝关节镜的微创优势,手术仅需在膝关节周围开2-3个 0.5 厘米左右的小孔,就能完成支架植入和软骨修复,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术后恢复速度可提升30% 以上。
微创精准修复,术后恢复超预期
手术当日,在麻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李小飞带领手术团队先通过膝关节镜清晰探查小郭膝关节内的损伤情况:剥脱的软骨碎片已游离在关节腔内,软骨缺损区域约2cm×3cm。团队首先精准清除游离的软骨碎片,对缺损区域进行打磨修整,并行微骨折术,随后将胶原蛋白混悬液通过Y形注射器精准植入缺损处,整个手术历时 1 小时 50 分钟,全程顺利,术中出血量不足 50ml。
目前小宇已进入康复训练阶段,按照恢复进度,预计 3 个月后可逐步恢复轻度运动,6 个月左右就能重返运动赛场。
市一院运动医学科长期专注于运动损伤、关节疾病的微创治疗,已常规开展肩、膝、髋、踝、肘、腕等关节的微创治疗技术。此次首例胶原蛋白支架手术的成功,进一步拓展了科室在软骨修复领域的技术边界,也为青少年运动损伤、职业运动员软骨损伤等复杂病例提供了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