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资讯

市一院呼吸内镜中心常规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技术(小超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浏览:670 次

市一院呼吸内镜中心常规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技术小超篇)

唐云

“小超”在病灶深处成功取材

李先生近1月反复咳嗽,在家自行服药不见好转,遂前往市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经查CT发现右肺上叶肿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凭借丰富临床经验判断,考虑肿块性质可能属于恶性,随即为李先生办理住院完善检查后安排气管镜检查。

然而检查发现情况并不简单,李先生的病灶位置太深,常规气管镜下并不能看见,这就意味着活检取材难度非常大。

呼吸内镜中心张趁英副主任医师考虑李先生病情紧急,咳嗽症状重,当即决定在局麻下使用径向超声小探头小超)对可疑部位进行超声探查,最终在管腔远端发现了异常回声区域。但是回声区内夹杂血管影,且病灶位置较深,如位置把握不够精准,很有可能大出血。

    趁英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的避开了血管,成功取材。三日后,李先生咳嗽元凶终于找到:肺鳞状细胞癌。这也是呼吸内镜中心张趁英团队依靠微创技术解决了患者大问题的又一体现。

小超”突破支气管镜检查范围

当病变位于支气管远端的狭小支气管里,常规支气管镜无法抵达,纤细精密的小超可以通过气管镜通道抵达深处,让病灶无处藏身。支气管镜径向超声引导肺活检(R-EBUS-TBLB)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只能进入较大管腔的瓶颈,扩大了检查范围,主要适用于肺外周病灶的活检,也辅助用于管腔外的靠近中央的肺外周病灶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如果大超无法到达该部位,可先通过R-EBUS技术在支气管壁上探查管腔外病灶情况,确定病灶所在的支气管腔内的解剖位点后再行TBNA气管镜穿刺技术,从而更能精确的获得病灶部位的标本,明确诊断。

对于“小超”的适应症,内镜中心张趁英副主任医师说,主要包括肺部弥漫性病变,肺外周结节、肿块及浸润性病灶的诊断,是肺癌早期微创诊疗介入技术的重大突破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