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4 浏览:1409 次
患者马某某,男,43岁,因“肤黄、眼黄、尿黄20余天”于2020年05月11日经门诊收入院。入院诊断:肝功能不全。入院后查甲胎蛋白(AFP 2020-05-12) >1210.00 ng/mL,两对半(2020-05-12):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250) ng/ml+,乙肝核心抗体 阳性(>60) PEIU/ml+; 2020/05/13 胸+全腹增强:肝硬化,腹水,静脉曲张,脾大; 肝内多发结节,考虑肝Ca伴播散,门脉左支起始部及门脉右支癌栓,肝门区小淋巴结。C7附件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考虑转移。出院诊断:肝恶性肿瘤,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该位患者是一位典型的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的患者,由于早期未予重视,导致发现时已处于肝癌晚期,并伴随远处转移和癌栓形成,各种治疗方法均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失去了根治性机会。慢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有文献报道,我国 HBV 携带者已经高达1.2亿,是世界乙型肝炎高发的国家之一。慢性乙肝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不易诊断,多数患者多因出现明显症状入院治疗,在确诊时疾病多已处于晚期,乙肝肝硬化和肝癌是其最为严重的两种结局。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 PHC)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的人数约为 62.6 万人,大约有 59.8 万人因为肝癌而死亡,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位列第 5位,病死率第3位。我国年发病人数约 35 万,每年约有 32 万人死于此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约占所有癌症的第 2 位,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已有研究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首要危险因素, 每年大约有 0.4% ~ 0.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比非乙型肝炎感染者患病的风险高25~37倍,其中80%是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的。由于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各种治疗方法均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原发性肝癌患者起病较为隐匿,病情变化快、病程较短、恶性度较高、存活周期短,发病初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甚至伴随远处转移和癌栓形成,各种治疗方法均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失去了根治性机会。尽管近些年来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及早期诊断等方面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还有一大部分患者由于未在最佳时机做出诊断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总的来说,肝癌 5 年生存率仍较低。肝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缺乏肝源且经济负担较大,当前在我国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对乙肝肝硬化等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对提高PHC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