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1 浏览:935 次
近日,我院急诊ICU接诊了一位四十左右的阿姨,因生吞了四枚鱼胆,导致严重的肝肾衰竭,病情危重。
经问诊得知,这位张阿姨因听信邻居吃鱼胆可以“消炎治胃病”,便生吞了四枚拇指大小的鱼胆,约4个小时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目眩,急诊入院,当班陈晓兵医师诊断她已经出现了急性肝肾衰竭,立即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病情的严重性,须立即予血液灌流及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在家属的全力配合以及医护双方共同努力下,抢救7天,才终于脱离危险。
鱼胆为什么不能吃?
鱼胆为什么会导致中毒呢?急诊ICU王言理主任介绍说,胆是消化器官,分泌胆汁促进肉类、脂肪类食物的消化。新鲜鱼胆含有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即胆汁毒素,不易被酒精和加热破坏,也就是说,不论是生吞还是煮熟的鱼胆,都具有毒性。导致鱼胆中毒大多是淡水养殖的鱼类,例如草鱼、鲫鱼、青鱼、鲢鱼、鲤鱼等。
鱼胆中毒的剂量
一般吞食500克重鱼的鱼胆4-5个,或1000克公斤重鱼的鱼胆1个,即可引起中毒。而且鱼胆本身含有毒素,不管剂量多大都最好不要吃。
最后,王言理主任提醒广大群众,动物类的胆不建议在没有祛毒的情况下食用,鱼胆中的生物毒素成分比较复杂,有的会引起过敏,有的引起脏器细胞的坏死、代谢器官的衰竭,人体是没有办法清除的。这些胆汁毒素,会直接作用于肝、肾、胃肠等多个脏器,最终会导致脏器损坏、衰竭。通常食用鱼胆到一定量后,短则2-6小时,最长14小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3日左右,患者会出现肝脏肿大、肝脏部位痛、皮肤黄、浮肿、少尿、血尿、头晕、嗜睡、出血、溶血等表现。所以,一旦鱼胆中毒,没有特殊的解毒药,一定要及早治疗。
(急诊ICU 陆璇 董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