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07 浏览:1204 次
市一院运动医学科主任谢文瑾
给生命一双追风的翅膀
2006年的夏天,知名运动医学专家崔国庆教授正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门诊里坐诊,此时,一个年轻人走进了诊室的角落,聚精会神观察崔国庆问诊、治疗,不时还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崔国庆并未注意到这个“偷师者”。中午12点半,患者散尽,他刚要起身离开,一个不算洪亮的声音传了过来:
“您好,崔教授,能留个电话吗?”
崔国庆发现是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医生,他脑中全无印象。
看出了崔国庆的讶异,年轻医生立刻解释:“我是江苏来的进修医生,对运动医学特别感兴趣,也觉得新鲜,想随时向您请教……哦,我姓谢,叫谢文瑾。”
简短的毛遂自荐打消了崔国庆的疑问:“江苏哪儿的?”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崔国庆思索片刻,便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谢文瑾就这么“上赶着蹭”上了国内运动医学界的大师级人物,若干年后,这对师徒有了一段对话:
“崔老师,您当初为什么要想一想才给我电话呢?”
“运动医学是新生事物,我想在全国做推广、培养人才,所以选点很重要。连云港地处苏北鲁南,是个不错的技术辐射点,所以就给了你电话。”
在谢文瑾眼里,恩师崔国庆是位豁达的学者,他从不吝啬自己的技术、知识、专业理念,为了救治更多患者,他总是尽己所能,为他人考虑。正如2006年崔国庆问还是急诊医生的他的那个问题:
“以后,当你的体力再也负荷不了急诊的节奏时,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帮助患者,而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和生活质量。”
正是这样一句话,连云港市有了第一位运动医学科的医生。
去北京进修竟然半路溜了号
今年44岁的谢文瑾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祖上四代行医,父亲更是一名外科医生,所以他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父亲的诊室和病房里度过的,医院、医学对他来说既亲切又熟悉,他选择医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1996年进入市一院实习,1997年正式工作,一直到2000年,谢文瑾转变了所有科室。每个医学男心中都有一个外科梦,谢文瑾也不例外,可他却在心外、胸外、神外、普外等大热的外科分支中选择了当时不那么起眼的骨科。
“我是2000年元旦节当天去骨科报到的,记得当时全科共有8名医生,40张床,主要收治急诊转过来的各种骨创伤患者,骨病基本治不了。”必须承认,当时市一院骨科的力量确实不强,却也成了谢文瑾眼里的机会,“随着生活环境优化以及生活便捷度、人们对生活要求的逐渐提升,骨病、复杂严重创伤更常见、更复杂,我看到了骨科巨大的发展潜力,我没有理由错过。”
谢文瑾确实有眼光,仅仅过了6年,市一院的大骨科就进行了细化,分为创伤、脊柱、关节三大亚专科,此时,谢文瑾已经经过数千台手术的打磨,甚至主刀了严重下肢毁损伤的修复清创手术,完全能独当一面了,医院便将他派入国内最好的脊柱外科——北医三院脊柱外科进修。在这里,他遇见了改变职业生涯的贵人,恩师崔国庆。
谢文瑾是去进修骨科创伤手术技术的,但他早已有了危机感:“严重创伤手术并非‘高精尖’,大家都会做,你怎么证明自己的实力?我觉得我进入了瓶颈,这不行。”于是,北医三院二楼的骨科手术室已经满足不了他了,谢文瑾偷偷溜上了三楼,这里的手术让他感到十分新鲜,肩袖修复、交叉韧带撕裂修复、网球肩修复、关节习惯性脱臼修复……一打听,运动医学科。
谢文瑾从此“开了小差”。
运动达人踏上了运动医学路
一年后谢文瑾回到了市一院,迎接他的不仅是家人和同事,还有一群球友。
谢文瑾爱踢球,这个爱好持续了几十年,他不仅参加了市级联赛,还定期参加球队的训练,甚至还为市足协做了大量工作,球员伤病成了绕不开的难题,日常训练、比赛和治疗给了他深刻的启发。
10年前,一位灌云球友有肩关节习惯性脱位,严重到打个哈欠、脱件衣服肩关节都会掉下来,此时他一定会给谢文瑾打电话,谢文瑾也总是随叫随到。为了治这个毛病,两人绞尽脑汁,针灸、推拿、理疗、小针刀、打封闭……可总不能解决问题。谢文瑾是个有心人,他向老师求教,崔国庆只在球友的肩关节上打了3个小孔进行修复,却再没脱过位,还获评了市级联赛的最佳射手。
“从2006年至2009年,我邀请崔教授来连云港做了很多手术,亲眼看到一位位饱受关节脱位、韧带损伤、跟腱断裂、反复骨折的患者重获运动自由,不仅如此,这种手术也摈弃了传统的骨科大切口术式,采用关节镜微创修复,技术效率和患者舒适度更高。譬如一台交叉韧带的修复手术,我们只需要40分钟,打几个小孔就能无出血治愈,这让我深深为运动医学的魅力所倾倒。”
做惯了大切口,一下子换成小小的关节镜,谢文瑾很不适应。2009年,谢文瑾再度前往北医三院,跟随崔国庆教授潜心学习,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运动医学引入连云港,造福更多患者。
“对骨科医生来说,前20台关节镜手术是个坎儿,你咬着牙跨过去了,眼前就会豁然开朗,尽管过程很痛苦,但值得一拼。”谢文瑾说。
大医生就是要痛着患者的痛
人们总认为运动医学只为运动员服务,事实上全年龄段、全人群都需要。譬如因日常行动、运动引发的膝、肩、踝、肘等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病,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髌股关节疼痛,肩袖撕裂,冻结肩,肩关节脱位不稳,肩周炎,肩峰撞击实践综合症,SLAP损伤,踝关节不稳和疼痛,肘关节病等,还有骨骼肌损伤、肌腱损伤……过去十几年来,谢文瑾一直在为港城的运动医学发展铺路,宣教、普及、健康指导、手术、治疗、康复……谢文瑾和其他医生不一样,在他的专业领域,他既是医生又是患者。
由于常年踢球的关系,他患有严重的“足球踝”,关节中的游离体让他的踝关节反复疼痛、肿胀、发炎,痛苦不堪,2012年,崔国庆教授亲自为他施行了关节镜下的修复手术,要求他用心体会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的全过程。
“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对运动医学这门医学分支感同身受,更切身地体谅患者。”然而站在运动医学领域这块新阵地上,谢文瑾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患者不知道去哪个科治疗,导致大量患者分散在中医、针灸、推拿、理疗、普外、急诊等科室,即便找到了大骨科,患者也在关节、创伤等二级科室间左右徘徊,有人做手术,有人保守治疗,有人看中医,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更因治疗不系统、不科学、太盲目导致伤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
很多患者在找到谢文瑾前的几十年里反复骨折、拉伤、脱臼、错位。曾有一位女患者,在十几年里反复崴脚,每次都要折腾好几个月,谢文瑾让她去做了个核磁检查,发现她的踝关节有陈旧伤,并出现了骨刺、游离体和关节病理改变,患者此时才想起老毛病是从十几年前的一次崴脚落下的。
“患者韧带松弛是病根,导致关节易扭伤,由于治疗不系统,扭伤会反复发作,关节愈合不佳形成了骨刺,然后发展成游离体,肿胀疼痛终日折磨患者,甚至会变成严重骨病……运动医学就能敏锐地抓住韧带松弛这个病根,患者就可以免受很多罪,包括关节置换,节省大量的医学成本和经济成本,这就是这门医学分支的价值。”
在谢文瑾的努力下,2016年市一院成立运动医学组,2017年正式设立运动医学科,由他担任科主任,每年近千台微创手术,却只用15张床位,足见团队手术的高效率、高康复速度和高患者周转率。同时该科还和北医三院充分合作,将门诊手术、技术指导、会诊支持和健康宣教下沉,着力培养的我市运动医学人才,成为我市唯一一家运动医学治疗康复基地。
“能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纪接触到真心喜欢的专业,并遇到一位人生导师,我很幸运,现在,我要把这份幸运带给我所有的患者。”谢文瑾说。
(刊于2018年8月22日苍梧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