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31 浏览:1280 次
许多熟悉史家欣的人,都被他身上的那股热诚和锐意所折服。作为年轻的医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已经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他身上的“光环”多多,既是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更曾多次获得连云港市新长征突击手、五四青年奖章、五一劳动奖章及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奖。但他对自己的定位,却始终是一位服务于一线的医务人员。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史家欣:待在病房里 我才会更踏实
做“让病人记住”的医生
全封闭式的病房,白炽灯代替太阳或者月亮挂在天花板上,整个病区报警声此起彼伏,急促的步伐,冰冷的仪器,病人的呻吟……ICU及呼吸科急危重症病人总是太多,两个字概括了这里的气氛——压抑。
但对于史家欣来说,这里却是最让他感到踏实的地方。他还记得,曾经连续两天守在病房,只为抢救一个危重病人,同事都劝他回家休息一下,但他总觉得守在病房里,随时关注着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救治,心里才安稳。“作为临床医生首要的任务就是看病,一个不会看病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这句话朴实的话,他牢牢记在心里,一刻不敢懈怠。
5年前史家欣曾经诊治过的一个病人,因为再次肺部感染住院,他看到史家欣的第一句话是“史大夫,我这把老骨头又来了,记得上次是你精心把我治疗好的,我一直记着你啊,你对病人太好了,有你做我的主管医生我就放心啦。”
这件事让他颇为感慨,“让病人记住你”,简单的几个字,其背后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方面,面对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医生永远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方面,好的医生必须要善于沟通,病人和家属不清楚的地方,你必须反复讲解到位,因为医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是我每天都要提醒自己的地方。”
“学霸”医生的日常
史家欣的日常工作安排总是满满当当的,临床工作已经让很多普通医务工作者忙到脚不沾地,可是他还是会坚持每天阅读临床相关资料和英文文献,熟悉国内外呼吸科发展前沿。点滴的时间都像是在挤牙膏——每月精读1篇最新外文文献,在科室进行交流,参加定期业务学习拓宽视野。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或掌握一项新技术,加班加点更是常有的事。
2009年,史家欣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江苏省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科主任施毅教授,读博期间,他说自己几乎是泡在实验室里的。场地、器材的局限往往令人知难而退,他却咬牙另辟途径寻找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读博期间共完成了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第二申请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科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毕业再次进入临床工作后,史家欣几乎连睡眠时间都被占据了。2013年,当开始准备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并且同时准备SCI论文的发表和国自然、省自然课题的申报时,已经成家立业的他,不仅没有支撑着家里的经济大梁,而且不断让家人垫付购买各种实验试剂和资料费用,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小家庭几乎是捉襟见肘。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几年,在坚持挤时间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申请课题,研究新技术、新疗法的努力下,史家欣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卫计委面上科研课题1项,连云港市521高层次科研课题1项,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奖及新技术引进奖各1项。迄今共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功夫在“医”外
作为市一院的一块响亮招牌,“学一麟”志愿者服务队早已为港城市民所熟知。除了繁重的工作和忙碌的学习,史家欣还主动加入到这个群体来,积极参加医院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义诊、健康教育、健康咨询、送医送药等志愿服务活动。他带领“顺畅呼吸绿色心情”志愿服务小组,常常深入社区,在他看来,每次和社区那些大爷大妈们的交流,每普及一点知识解开他们的疑惑,都是一次学习机会,都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
史家欣告诉记者,现在医院接到的呼吸病患越来越多,疑难杂症层出不穷,许多几十年前被认为是罕见病的病症,在今天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其中有环境变化的因素,当然也有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原因。“大家都想尽快治好病,可这治病就像打仗,病魔就是敌人,只有详细了解病人的个体特征和外在的多方面因素,医生才能更好地进行诊治,这仗才有可能打赢。”
“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不仅靠兴趣,更看重责任、使命感。医生每接触一点新的东西,都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他愿意立足在平凡的医疗工作岗位,保持谦虚热忱之心,踏实工作,因为在他看来,这已不仅仅是爱好、职业、事业,更是身为一名医者的情怀和使命。
(刊于2018年5 月9日苍梧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