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资讯

1月17日苍梧晚报《市一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言理》

发布时间:2018-01-17 浏览:1662 次

市一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言理:

我会一直在这里

 记  者  徐  芳

通讯员  何炳虹  薛梅  邵然

 

    “怎么样?”王言理一脚踏进抢救室劈头就问。

    “王主任,65岁老人,昏迷,意识不清,呼吸快,怀疑是心脏问题,建议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年轻医生快速回答。

    王言理眉头紧皱,两道锐利的目光从镜片后射出,不放过患者身上的一点蛛丝马迹。

    他凑近患者的口鼻,闻到了一丝隐约的蒜臭味,王言理立刻说:“不是心脏,插个胃管,怀疑是有机磷中毒。”

    老人胃内容物被抽出检验,果然是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时候我们没时间等检查结果出来,所以你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鉴别判断,快速治疗,你没有时间去耽搁,因为你的一个迟疑,生命可能就此消逝。”王言理说。

    “那鉴别诊断万一有误怎么办?”年轻医生问。

    “这就要靠你的修为了,临床经验、基本功、技术造诣,还有你的观察力、判断力、反应力,这个时候,各种检查结果就是对你快速判断的印证,一旦二者相合上了,经历过极致的挑战,最后帮助患者脱离险境的时候,那才是医生最满足的时候。”

    市一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言理主任医师并没有告诉年轻的下属,正是这份挑战和满足感,让他在急诊室一待就是20多年。

因为一次病确定了一生的方向

    王言理的高考志愿有两个选项,计算机、临床医学。谈起计算机志愿,王言理哈哈一笑,但谈起临床医学,他却陷入沉思。

    “我记得那年我读初一,生了一场病,这场病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照顾我的医生,不知怎么了,他忙忙碌碌的样子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医生让我恢复健康,我才拥有后来的生活,我很感激他,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所以高考时我就填了临床医学专业。”

    1990年,王言理考入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终于圆了他的白袍梦,然而面对浩瀚的医学知识海洋,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上课、泡图书馆、自习、操作实践、背知识点、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前沿医学知识,王言理在大学里开启了“开挂模式”,很快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按理说,王言理喜欢外科的挑战性和治疗的立竿见影,没想到市一院却用一纸调令把他派到了内科。

    “当时我确实有想法,我觉得内科见效相对慢,而我是很注重效率的,我希望看到患者快速好起来,而不是在继续忍受病痛的过程中等待治疗起色。”

    其实还不止这些,王言理是个乐于接受挑战的人,他不喜欢按部就班,喜欢创新,爱举一反三,善于从不同的病例中总结经验,所以他真的动摇过。可即便如此,王言理仍顺利完成了年轻医师的3年轮转生活,1998年,他做出了一个意外也不意外的决定,去急诊内科。

    说意外,是因为急诊是出了名的环境乱、压力大、值夜班、直面各式各样的患者,而且专业发展有瓶颈,年轻医生都绕着走,谁都不愿意干,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经验的王言理来说,绝不是唯一选择。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王言理看中的正是急诊内科的挑战性,甚至可以说,他享受与死神竞速的争分夺秒。

努力只为尽力缩短患者的煎熬

    “急诊讲究快,但并不只有快,必须在快的基础上准确,准确判断,准确确定治疗方案,准确治疗,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否则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王言理推了推眼镜,“是的,急诊,就是要立竿见影。”

    而这个立竿见影,都是医生地雷阵甚至生死线换来的。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全都徘徊在生死线上,没有任何两个患者的情况是一样的,更何况很多人还合并有基础病,没有现成的指南和案例可以照葫芦画瓢,医生的每一个判断、决定,都是新课题,新挑战,用形象的比喻就是“先开枪再瞄准”。

 1998年市一院成立独立的急诊内科和病房,1999年建立全市第一个ICU,王言理亲身经历、见证了这一切,更前往国内知名大医院进修,因此他是我市急诊医学培养出的第一批精英和最早一批一线临床医生。

 急诊累,急诊苦,环境嘈杂,整天忙碌,患者情况危急,家属要么情绪崩溃,要么瘫坐在地,要么干脆找不着,所有的对错也许都在一念间,而这一念的后果也许就是几个家庭的幸福,压力由此而来。

 其实王言理也有机会“逃离”这一切,1998年心内科也曾向他伸出橄榄枝,2003年他进入徐州医学院攻读内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急诊内科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他学成后仍然回到了急诊内科。这么多年来,他经历过无数次生死关头,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禽流感,他没有退缩过半步。

“我很喜欢急诊,我愿意做一些挑战性的东西。我的努力甚至冒险让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很快起死回生,你就感到被认可,这就是我的成就感。再加上急诊的治疗是那么的高效率,好和坏很快就会有结局,在这样环境的历练下,你就会不断追求专业素养上提升,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王言理说。

有些事让我很难过但我还会坚守

    发热?

    是肺炎吗?

    血象高不高?

    胸片有无改变?

    有没有咳痰?

 脑梗塞?

 脑动脉夹层?脑肿瘤?外出血?

    ……

 同样的患者能在王言理这里有无数种选择和可能,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在大脑里全部过一遍,找出最可能的原因,指挥全员抢救。他整日为患者争分多秒,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感恩。

 在王言理的“账上”,有一笔数万元的抢救费至今都追不回来,那是一位脑出血的患者,送来的时候命悬一线,王言理二话不说先救人,结果这位患者好转后竟然偷偷溜出了医院,尽管他有能力支付医疗费,却始终拒付,最终王言理和急诊内科被扣罚了当月奖金。

“这种事时有发生,你竭尽全力争取一线生机,换来的却不是感恩,甚至编造假名字、假地址、偷偷溜走,或者跟你打马虎眼,拒接电话,千方百计赖掉抢救费,作为医生,这真的很无奈。”

前段时间,湖北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诊科成功复苏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后,家属找到院方索赔在抢救中被剪坏的衣服的新闻持续在网络发酵,王言理也注意到了,他说感到有些难过,事实上在他20多年的急诊生涯中,也曾被患者误解、辱骂甚至推搡过,但只要电话一响,他的双脚会立刻奔跑起来,而作为科主任,他在做好临床抢救工作的同时也要用一双救人无数的手保护他的下属们。

“这确实牵扯了我的一部分精力,但这就是现实,尽管有时现实让人寒心,也挺残酷,但这就是你的工作,而且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做。现实中,大部分患者都很理解我,这就够了。我这一辈子别的都不会,就会治病救人了,既然花了这么多心血琢磨这门学问,没理由放弃,也不想放弃。”

如今,王言理领衔的市一院急诊内科已经拥有一院双区近50张床位,5张ICU床位,近50位专业医护人员,医生群体硕士博士化程度超过50%,平均年龄稳定在40岁左右的优势专科,成为周边地区一大急诊品牌。

“我喜欢钻研,因为医学没有终点,当了医生就得终身学习,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得走下去,我看我这辈子都走不出急诊室了。”王言理说。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