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资讯

1月10日苍梧晚报《市一院胸外科主任戴建华》

发布时间:2018-01-11 浏览:1322 次

市一院胸外科主任戴建华:
无限风光在险峰

 

记  者  徐  芳

通讯员  何炳虹  薛梅  邵然

 

 胸外科医生们最喜欢吃什么菜?

 这是有人在网上问的问题,于是很多人答,夫妻肺片。因为胸外科是一门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主要指食道、肺部、纵隔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的医学专科。可很多胸外科医生给出的答案却让人忍俊不禁,嫩豆腐。

“这个我还真挺理解,”送走门诊最后一位患者,市一院胸外科主任戴建华稍微松了口气,“用铁筷子夹嫩豆腐很难吧?跟我们用胸腔镜拨弄肺感觉是一样的,因为人肺跟嫩豆腐一样,又滑又嫩,你把嫩豆腐夹碎了不要紧,再买盒新的呗,但你要是把肺给夹破了,上哪买新的给患者?所以说不是胸外科医生爱吃嫩豆腐,而是要在生活中体会操作的手感和分寸,很多医生都这么练过。”

 也包括他自己,戴建华。

 戴建华做了30年的胸外科医生,当年手术台边略显青涩的年轻小伙儿如今已成为年近半百沉着冷静的“胸外一把刀”,来找他的患者全都患有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等胸腔恶性疾病,每当他走进手术室看到躺在无菌单下的患者苍白的脸,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总令他心生敬畏。

“这是生命的重量。”戴建华说。

打开胸腔那刻就认准了胸外科

 戴建华的父亲是一名检验科医生,所以他披上白袍也算是子承父业。1986年,戴建华进入无锡当地医院实习,开始了全科轮转生涯,他对手术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候无锡的大型外科手术并不多,戴建华就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终于,他获得了参加开胸大手术的机会,当主刀医生成功打开患者胸腔时,年轻的戴建华感到了无比震撼。

“从那时起我就下定了决心,干胸外科。”戴建华说。

 胸外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医学分科,胸腔内有肺、食管等重要器官以及密布的大型血管、神经组织,在这样的部位下刀,风险巨大,一个致命性大出血就足以让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

 这还不算。1986年8月,戴建华来到市一院,当时胸外科可谓“一穷二白”,8张床位,只有4名医生,患者很少,一年只能做几十台手术,刚分配来的年轻人根本不愿干,所以当戴建华提出要去胸外科时,医院几乎是欢天喜地地把他送过去了。

 一个星期做不了几台手术,做多做少、做差做好都拿50多块钱工资,有治疗能力的患者一直在流失,经济困窘的患者本地医院却束手无策,年轻的戴建华坐不住了,他一边打磨自己的临床技术,一边开始刻苦钻研胸外科的专业知识。

 1993年,戴建华获得了前往国内权威医疗机构——上海胸科医院进修一年的宝贵机会,这一年里,他干脆住进了医院,早上7点半参加查房,之后就泡在手术室不出来,累了就在办公室或医生休息室睡一会儿,醒了继续干,一个早已是主刀的主治医师硬是当起了“住院医生”。

“全国最好的胸科医院,手术量、疑难病例、复杂程度、技术含量都是无与伦比的,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进修还不投入120分的精力,简直是犯罪。”戴建华在这一年了一直处于“开挂”状态,一天上两三台大型开胸复杂手术,他给前辈拉钩,当二助、当一助,各类肺癌手术、食管癌手术、胸腔疾病的复杂性综合手术戴建华几乎场场不落。进修结束后的两年,戴建华和同事们就能独立开展复杂肺癌、食管癌的切除手术,甚至引入了结肠代食管的复杂性综合手术。

每一场手术都是对生命的考验

 海州区的李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过30岁就患上了胸腔肿瘤,而且棘手的是这个肿瘤还是个“大块头”,几乎占据了一侧胸腔,手术几乎难以想象。治不治?

 戴建华仔细评估了李女士的检查报告,建议她搏一搏。家属四处打听得知,这样的胸腔肿瘤即便手术成功,5年的成活率也只有20%-40%,于是开始打退堂鼓。

“胸腔恶性肿瘤的预后确实有限,术后成活率也不高,但即便只有30%的希望也可能搏出一线生机,否则患者只能面对死亡。医生愿意试一试,你们为什么要放弃?”

 李女士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而戴建华为了她的手术方案熬了好几个通宵。打开她的胸腔,一个直径20厘米的巨大肿瘤呈现在面前,血管纵横交错,怎么切?切多少?戴建华皱起了眉头。当他终于把肿瘤剥离出来的时候,一直源源不断的出血却突然变成了灾难性大出血!

 李女士的血压瞬间掉下去了,脸色死白死白,手术室几乎被各种生命监测仪的报警声淹没。

“戴主任!血压维持不住了!”麻醉医生惊呼。

“输血!快找出血点!”戴建华紧盯着术野,额头冒了汗,双手麻利地操作。几分钟后,血止住了!当李女士被平安地推出手术室时,家属从戴建华哪儿听到了淡淡的一句话:

“手术很成功,术中出血5000cc,拿掉了3根肋骨,还是挺惊险的,放心吧。”

 5000cc出血,相当于全身换了两遍血,松了一口气的家属并没注意到戴建华汗湿的后背,更不知道他随后就坐在了手术室的地上。

 李女士已经平安过了40岁生日,如果不是遇到了戴建华,她甚至都看不到31岁的生日烛光。

“常有人质疑我,明知预后不好为什么还要劝患者手术,甚至会因为并发症或治疗上的反复否认整个治疗方案。我承认医学是有限的,但它仍能让患者在延长生命的条件下生活得更好,作为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有什么理由不试一试?”

 30年内每一位患者的每一台手术,戴建华都必须倾尽毕生所学。

不惑之年再当学生钻研微创术

 传统的胸腔外科手术切口长达30厘米,甚至还要打断肋骨,患者身体负担重,痛苦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令很多患者不堪忍受。而另一方面,现在慢性病日渐高发,很多患者都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对传统开放手术不耐受,或者根本不适合。

 2012年,市一院胸外科引入胸腔镜技术,医生只需在患者胸壁上开几个小孔就能完成手术,效果不逊于传统开放术式,患者恢复快、身体负担轻,但对医生的要求较高,由于没有了开放术野,全通过显示器使用特殊器械操作,手术技巧千变万化,精雕细琢,于是“筷子夹豆腐”的考验就来了。

 此时的戴建华已经是拥有正高级职称、年近半百的老专家了,在业界,很多像他这样的高年资医生仍坚守着传统开放手术,但戴建华却又当起了学生,每天拿着一套胸腔镜器械不厌其烦地练习。

“我第一次用器械夹肺,两次都没成功,肺实在太滑了,直到第三次我才把肺夹住举起来,手里就像捧着一个熟睡的婴儿,内心充满神圣和敬畏。胸腔里血管丛生,手稍微抖一抖,器械就会导致灾难性大出血。但即便如此我还认为微创必须做,这是发展大趋势,医生得有这样的眼光。”

仅用了2年,戴建华和同事们就将所有疾病的微创手术技术引入临床,如今市一院胸外科60%以上的临床手术都采用微创技术。时至今日,市一院胸外科已经成长为拥有8名医生(半数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职称)、30余张床位、年手术台次超过300台、手术病种涵盖所有胸外科疾病的综合性专科。

“按照我的设想,今后科内医生要依据专病确定主攻方向,因为肺癌、食管癌的发病率实在太高了,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作为医生,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戴建华说,患者对医生最好的回报,就是好好活着。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