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资讯

1月3日苍梧晚报《市一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刘惠杰》

发布时间:2018-01-04 浏览:1107 次

市一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刘惠杰

点亮灿烂的生命焰火

送走第60位患者,刘惠杰才有时间站起来在诊室里走走,舒缓一下筋骨,事实上,一个上午60个号并不是他的工作极值,患者实在太多了。

自从钻进风湿免疫医学领域,刘惠杰就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怎么也请闲不下来,因为从入行第一天起,他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超过2亿,其中类风湿患者就有500多万,红斑狼疮有120多万,而这2亿多患者只有5000多名临床医生,这就决定了刘惠杰的工作节奏,快和高效率。

而刘惠杰面对的另一个现实就显得有些尴尬,尽管“风湿”大众很熟悉,很多人对其的认知却只有7个字,“刮风下雨胳膊疼”,如此粗浅的理解导致患者对自身对疾病的知晓率很低,就医方向不明确让患者大量散落在骨科、疼痛科、中医科等科室,从而给刘惠杰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但即便如此,刘惠杰依然觉得自己很幸运,从内科到血液科,最后他兜兜转转干起了风湿免疫科,却见证了国内乃至我市风湿免疫医学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历程,也亲身经历了风湿免疫科从不独立的小专业变成独立学科的理念变革。

“风湿类患者只有在专业的科室,才能得到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病情才能得以缓解,把致残率降到最低。所以,既然我们有了这样的平台,就没理由懈怠,因为患者每天都在增加。”

刘惠杰说的“不懈怠”其实重若千斤,因为内科各个亚专科中,唯独风湿免疫科是一个贯穿各个专科的学科,医生必须与患者长期打交道,3年,5年,10年甚至20年,刘惠杰必须在漫长的时间里为所有患者考虑无数种可能,并逐一排除,各个击破,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知识体系无比完整的侦探般的医生。

他的工作正如福尔摩斯说的那样:“一旦你已经排除了不可能的,剩下的,尽管不太可能,那就是真相。”

可做到这点,真的很难。

兜兜转转做起风湿免疫的文章

关于风湿免疫科,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很多医生选择这个专业竟然是出于被动的因素。有人是读研的时候服从了调剂,有人是被医院调配过去的,刘惠杰就是如此。

父亲是个“老技术”,所以刘惠杰也对与技术学科和工作兴趣盎然,这促使他报考了青岛大学医学院。“我不否认学医很枯燥,要上数不清的课,记数不清的知识点,读比自己还高的书……但学医同样也很有趣,人体构造、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攻克难点带来的成就感,所以一钻进去就入了迷。”

在大学里刘惠杰遇到了一位“大神”,28岁的年轻主任,能把一本厚厚的《诊断学》倒背如流,随便摘出几个句子,他能精准地告诉你在第几页、第几张、第几行,前后的内容是什么。“书读烂了,吃透了,诊断自然生巧,从医必然举重若轻。”

1995年大学毕业后,刘惠杰进入市一院,从内科干到血液科,积累了丰富的多科室临床经验,更开阔了他作为一个医生的诊断视野,而这也是一名风湿免疫科医生必备的素质。

“风湿免疫科是内科的亚专科,主要关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关节炎以及系统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当然,骨科也解决肌肉骨骼问题,但是骨科是手术亚专科,术科医生带给患者的影响是快速而深远的,但从没有哪一个专科的医生像风湿免疫科医生一样,要为患者处理一辈子的问题。  
  一头扎入风湿免疫科和疑难杂症作战,刘惠杰却发现了乐趣。内科其他亚专科都以系统区分,呼吸科、心内科都是大科,专业很有针对性,但风湿科不同,收治的疾病从关节、皮肤到血液系统,从心肺到肝肾胰腺,从眼耳鼻喉到中枢神经系统,无所不能,无所不是,其他科八竿子打不着的杂乱零星症状,在风湿免疫科竟然能神奇整合成一个病,治疗更要站在全身心的角度进行,极具诊断趣味性与治疗艺术性。

这便是让刘惠杰欲罢不能的专业魅力所在。

干这行就得在内科亚专科领域全能

风湿免疫科治疗的疾病有一两百种,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哪一种都是折磨。

“风湿免疫科医生是特殊的内科医生,因为我们处理的疾病总是多系统的,要求医生必须具备所有内科亚专科的知识,也就是说你的专业积淀必须完整。我们就像一台CT,要从很多层面看待患者,从人体到分子检验层面。我们也是免疫学专家,必须准确分析究竟是什么样的免疫异常改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数量。我们面对巨大的疾病谱,又涉及众多系统性炎症和感染性疾病。我们使用的是在医学领域最现代和复杂的平衡免疫过度活跃和免疫抑制药物,所以每天都必须努力寻求控制疾病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最佳平衡点……所以,风湿免疫科医生每天都在接受挑战。”

如果年轻医生的内心有侦探情结,刘惠杰就会鼓励他们到风湿科轮科打磨打磨,当一番脑力角逐最终战胜了时间和病魔,医生的成就感难以言喻,而当患者平安生活了十几二十年,这种成就感甚至可以伴随医生一辈子。

海州区的李大妈足部溃烂了,家人带着她跑遍了北上广求医,可溃烂面却越来越大,当她拿着大医院“丹毒”的诊断坐到刘惠杰面前时,小腿都烂了。截肢,刘惠杰明白李大妈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旦仔细检查后,评估了李大妈的整体状况,他确诊其患有类风湿性血管炎。一剂环磷酰胺下去便印证了刘惠杰的诊断,很快,李大妈的溃烂愈合了。

“大众对风湿免疫科疾病的认知率低,但却有着高致残致死率,诊治疑难,单是看源源不断的初诊患者和他们手头厚厚的那一沓病历资料就知道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但这个专业会让医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诊断思路更加清晰,临床诊疗的能力就非常出色,这些能力靠什么打磨?除了刻苦勤奋,没别的办法。”

大众的误区不小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灌云患小珍者身上长出成片的红疹子,痛痒难耐,看遍了皮肤科却没效果,病情越发严重,直到遇到刘惠杰她才知道,自己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三个月后,小珍的病情控制住了。

“正因为风湿免疫医学发展起步晚,患者不知自身已患病或该去哪个科室看,很多人甚至认为风湿免疫科就是骨科,就诊时总是‘听说’、‘据说’、‘网上说’,治疗依从性差,知识普及不到位,患者治疗极易走弯路。另外,诸如风湿类疾病较难治愈,尽管近20年出现很多新的治疗药物,但依然很少,且费用昂贵,也增加了患者接受新药治疗的难度。这样下去很危险,因为风湿免疫类疾病致残率高,心血管疾病和脆性骨折的发生率高,所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事实上,已成为风湿免疫专业领域知名专家的刘惠杰一直在努力,他将疾病防治知识普及推广工作列为科室工作的重点,除了举办各类病友会和大讲堂,还牵头成立各种交流会,为素不相识的患者搭建起交流和鼓励的平台。目前,科室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系统性血管炎等各种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形成了以规范化诊治为核心,多种治疗手段并用的专科特色。

“一个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强弱,直接体现了这个医院的水平高低,尤其决定了这个医院处理疑难杂症的能力,更能带动医生专业视野的提升。我们不会放弃,因为医生的一点努力,也许就是千万个患者的无限生机。”刘惠杰说。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