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05 浏览:1407 次
医学影像科医生苗重昌:
小小摄片托起生命之重
“怎么样?不是晚期恶性肿瘤吧?”市一院医学影像科主任苗重昌一把推开病理科的门,问刚结束一例病理检查的医生。
“这东西挺好。”
“是淋巴瘤?”
“比这还好。”
苗重昌眼里闪过一丝希望,但他没吱声,而是看着病理科医生,等待他的回答。
“是结节病。”
闻言苗重昌重重吐出一口气。这是他的一个患者,体检时发现肺内广泛淋巴结肿大,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大,但会诊时苗重昌始终持怀疑态度。也亏他建议患者做病理检查,否则真按照肿瘤治疗,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患者无需任何治疗,回家休息就好。
“苗主任,为什么你总比人家多想一步啊?”年轻的实习医生好奇地问。
“影像科医生出具的报告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指引,如果不慎重给人家指歪了路,患者承担得起吗?每一张摄片和影像报告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
这,就是苗重昌,一名影像科医生。
第一台CT引进时我看得心痒难耐
1988年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时,甚至直到参加工作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苗重昌对影像学的了解仍然近乎空白。
“市一院的CT是1989年引进的,那时候CT不是很普及,偶尔有患者带来在大城市拍的CT片子,我们才能看看。你知道我们在大学教科书上看的都是手绘的线描图,照片都是解剖图片,你只能看个局部解剖或大体解剖,CT那种精细扫描在当时的我看来是相当震撼的,一个活体器官能拍摄得那么清楚,我当时就很有兴趣,但我们这些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根本没机会碰,更谈不上去深入了解。”于是,当1992年苗重昌获得了前往上海长征医院进修的机会时,他难掩内心的激动。
有好的设备才能达到好的诊断水平,因此临床对设备的依赖空前极致,所以发达地区的设备对苗重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上海,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进修的一年时间里,除了基础课程学习、刻苦的临床技能培训,他每天都参加专门的读片会,跟着专家详细了解各种病例,潜心看书、翻阅资料,工夫下到极致,他甚至能对一些书籍倒背如流,生怕教授提问时结结巴巴、临床诊断是时脸红脖子粗。整整一年间,他更积累了厚厚的学习笔记,除了密密麻麻的详细病例记录,还有许多手绘图解,直至今天他依旧珍藏着。每当想起那段时光,他就会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提醒自己,任重而道远。
合格的影像科医生是一个全能冠军
1994年后市一院又引进了一台核磁共振,苗重昌更加沉迷其中。跟5年前相比,他终于体会到了“看人挑担不吃力”这句话的真谛。
“干这行以前,我也跟常人一样,觉得影像科医生就是个照相匠,无非就是动动嘴皮子,操作下机器,事后也不需要像临床医生一样跟患者接触交流。但只有当你真正扛起这个担子的时候,你才能掂出它的分量来。影像科医生,也承载着生命的重量。”苗重昌说。
很多人都觉得影像科医生任何部位的片子都能读懂,因此一定是全科医生,但如今,影像科也出现了亚专科的发展趋势,每位医生也要根据神经、骨骼、呼吸、消化等专科门类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而打破之前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不精的专业短板,这对已经身为科主任的苗重昌来说意味着学习的路永无止境。
不仅如此,一个合格的影像科医生还是兼具医(医生)、技(技术员)、护(影像护理士)、工(影像工程师)、理(影像物理师)等多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临床知识必须扎实全面,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须知苗重昌领衔的医学影像科一天要读至少上千份检查报告,并要参加大量的临床会诊工作,影像科医生远没有常人想得那般轻松。
“尤其是科主任,有时候还要考虑全科平衡,别人不愿意做不愿意学的,你要去做去学。另外还有大量的科室管理工作要做,所以每天忙得团团转。”苗重昌有一双“火眼金睛”,他能在复杂的影像报告中敏锐地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甚至一些初期病灶也逃不过他的一双慧眼。所以他常对科里医生说,影像科医生不但要有诊断思维的能力,还要手上有活儿,别满足于简单看片,而要把影像科看成贯穿整个临床医疗行为和诊疗过程的线,有时候甚至是一根主导治疗行为的针,因此影像科医生的每一份报告都必须慎重对待。
“就像那个结节病的患者,他刚来的时候全身淋巴结严重肿大,而且密度不均,尽管我心里有怀疑,但还是组织了科室讨论和专家会诊,大家也认为恶性的可能性很大,可我还是觉得做病理好一点,没想到结局皆大欢喜。影像科医生就是这样,一定要想到各种可能性,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和经验一个个排除,最终为临床提供精确的治疗依据和参考,这就是影像科医生对患者负责的方式。”苗重昌说。
同一疾病可能呈现不同的影像,同一影像也可能对应不同的病症,这在影像学上被称为“同病异影”、“同影异病”。正是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影像,给影像科医生的诊断带来了巨大的难度,而苗重昌克服困难的唯一的办法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
每张摄片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一张片子绝对不是一份简单的报告,它背后就是一个生命。你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主动脉夹层患者,你诊断不出来,那血管很快会爆掉,他在几分钟之内就会死,你如果能快速诊断,马上给他做介入,他就又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就是影像科医生工作的两个极端结果,几乎不存在中间地带,因为你一延误诊断,好多疾病不会给你悔过的机会。你可以想象,疾病或多或少地呈现在胶片上,你看不到,拿出去一会诊人家都看出来了,这样的事一辈子有个一两次,足以动摇你的职业信心,所以你不努力钻研能行吗?”
因此在年轻医生眼里,苗重昌是个严格、严厉的前辈,自从他2013年担任科主任以来,他带领全科医生坚守着医生专业组诊疗模式、亚专科建设、科主任领导下的技师负责制、每天早会读片、每周三全科疑难病例和英文文献汇报制度、科研汇报会和指导活动,一切努力只为对患者负责。
对生命的敬畏,是医者的良心,更是责任心。这是苗重昌30年职业生涯坚守的初心,正如他在那本进修笔记的扉页上写的两个字,静思,唯有静心,方有有所思,方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