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08 浏览:1590 次
产科医生陆薇的反转人生
“今天陆主任做了多少台手术?”
“到现在至少有10台了,后面还有2台排着呢。”
“我都怕‘好日子’了,这种老观念应该改改了。”
“陆主任比咱们还怕呢,一到吉日她忙得就跟打仗似的。”
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的两位值班护士轻声地聊着天,她们口中的“陆主任”,就是享誉港城及省内产科界的我市知名产科医生陆薇,此刻,陆薇正在做一台剖宫产手术。
“你要是知道我学生时经历过的,就知道我根本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做这样的工作,过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太反转了。”
她叫陆薇,市一院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一名产科医生。
想当警察没被录取当了医生又晕台
陆薇身高接近1.70米,这在女性群体中算出类拔萃的。1984年陆薇参加高考,她的第一志愿填了公安大学。
“我个子高,特别喜欢运动,球类田径都练过,体育成绩优秀,而且性格直爽,所以就填了公安大学。”
然而陆薇却阴差阳错的收到了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学医就要上手术台,上台就得见血,这是年轻的医学生们必须闯过的一关,陆薇凭借聪颖的天资和勤奋刻苦读完了4年本科课程,并顺利通过了各个科目考核,但是在第5年实习时却发现了自己致命的弱点——一进手术室,就喘气费劲,上手术台没几分钟就眼前发黑,天旋地转,就是常说的“晕台”。
“平时的动手能力和小操作我都做得不错啊,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一位老师甚至嗔怪她:“晕台还怎么当医生?”此时陆薇在徐州一家医院实习,经过一年的磨练,原本犹豫不决的陆薇想通了:“我还是喜欢更有挑战性的生活,我想拿手术刀。”
1989年,陆薇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了住院医师轮转生活,她先后在妇产科、儿科、外科等科室学习,由于她对手术科室颇具心得,很快被调入了妇产科。
为学艺“十年磨一剑”
那时候,市区内尤其是郊区,许多人还是在家里找接生婆生孩子,出事情了才会求助到医院的医生,回想那时候,有时深更半夜,背着药箱跟在老医生身后,一路颠簸出诊的情形,至今还印象深刻,这种艰苦的工作经历让她更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并开始了艰苦的打磨。奇怪的是自从到了妇产科,上手术台晕台的毛病再也没有了,1995年陆薇晋升主治医师,那时剖宫产、子宫切除等一般手术她已能应对自如,并深得上级医生器重。
1996年,陆薇获得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的机会,身处国际大都市,陆薇一方面用心品味着不一样的生活,一方面牢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一年的进修期她保持着医院、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如饥似渴地学习。
“没出去玩是因为工资少呀”谈及此陆薇爽朗地笑了,“其实我是被上海大学院校的图书馆给迷住了,那里不仅藏书量惊人,而且种类细致,我看着这本喜欢,那本也放不下。那时候花5角钱就能坐着公交车满城跑,我就经常坐车去医学院校的图书馆,算是打开了眼界。”
有些书,陆薇看了一辈子。
妇产科离不开手术。对于在大医院进修的医生来说,观摩甚至参与手术机会就显得格外珍贵。“那时候一年进修时间,只让进修医生主刀做5台妇科手术,名额就这么多,大家都想抢,竞争很激烈。”“既然不能主刀,上台拉钩总不受限制的”,手术那么多,陆薇对拉钩的机会也倍加珍视,“你可以看他的手法,下刀的位置、角度,缝合的技巧……总之是受益无穷。”
不仅如此,陆薇还时常在手术室里“串场”,肾移植、视网膜剥脱、肿瘤切除、各类腔镜……听说隔壁手术室有啥,她就跑去“站闲”,还偷偷学习技法,她不认为这是白费力:“妇产科手术是需要多科室搭台的,多学点没坏处。”所以那时常有本家医生在台上冲着她说:“进修医生又来看啦。”
“一个外科医生的成长需要十年的时间,没有十年的打磨历练不能成材。”一年进修后,陆薇觉得自己的视野开阔了、思维灵活了、处理病情自如了、手术更加自信了。
“强行调动”修炼成的产科大神
2002年,陆薇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业务上已经十分成熟,2003年医院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安排陆薇固定产科专业方向,事实上当初她并不愿意投身这一领域:“产科关乎母婴两条命,风险大,压力更大,而且忙起来没白天没黑夜,几乎每个夜班都有手术,患者和家属要求又高,当时顾虑不小。但那是医院的决定,我必须服从安排。”
谁也想不到,一个略带强制性的调令,却为我市培养出了一位产科专家。从那时候开始,陆薇便牢牢“钉”在了产科,她是市一院确定产科专攻方向最早的医生之一。
2007年,陆薇晋升为正高级职称,并担任产科主任。2010年市一院妇科、产科正式二级分科,陆薇担任妇产科主任、产科主任,钻研医术不再是她工作的全部,她还要从事科室管理以及党政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陆薇很忙,周三是她的专家门诊,早上8点市一院门诊刚开诊,她的专家号就已经挂完了,要不是按规定限号,一天排个百十人不成问题;一天最多要上十几台手术,5、6台手术是常有的事,还有数不清的其他事务要处理;常为了救治危重孕产妇的生命,要去医务处备案,签“生死状”,然后在手术台上凭借炉火纯青的技术搏出一条条生路;常从早上一上班一直忙到晚上下班;常和子痫、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疤痕子宫、胎位不正、多胎妊娠等病理产科打交道,还有各家医院转诊的为数不少的妊娠合并心脏病、肝脏病、血液病等各种疾病的高危孕产妇,这就是陆薇每天都必须从容应对的一切。
按理说身为三甲综合医院的科主任、知名产科专家,只会在疑难、高危产妇的病床前看到她的身影,但人们却也常在普通的剖宫产手术台前看到她执刀,对此,陆薇颇感无奈:“现代人对产育的要求高,家属及孕妇也想找到经验丰富的医生做手术,我也恐怕推辞会引起孕妇不安,因此趁自己体力还允许,尽量满足她们。”她经常说“与人为善就是于己为善”。
汹涌而来的“二胎”大潮让她压力山大
从当初和外科、妇科共用一个病区的一穷二白,到今天成为我市孕产妇急救中心,拥有17名专科医师(半数以上拥有硕士及副高级以上职称)、40余名护理及助产人员、52张床位、6间VIP病房,年门急诊量3万多人次,手术量近2000台次,分娩量3500余人的独立产科,陆薇亲手推动了这一嬗变,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也接踵而来。
“2013年国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虽然我们做好了万全的心理准备,但从2016年下半年起,汹涌而来的‘二胎’大潮仍让我们喘不过气来。”
陆薇所言非虚,与以前不同,二胎孕妇不仅人数多,而且高龄、高危者甚众,接诊过程可谓步步惊心。去年底的一天,陆薇一人完成12台剖宫产手术,几乎都是二胎、疤痕子宫、高龄有合并症的孕妇,而当天市一院产科的手术接近30台。
2016年12月,有一周之内,陆薇带领的医疗小组收治了3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都是从其他医院转诊过来的,因为顾虑大出血会切除子宫,辗转几家医院后选择到市一院,入院后,陆薇带领科室人员就围手术期管理、术前准备、术中风险评估、抢救预案等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并组织麻醉科、ICU、泌尿外科、介入科多学科会诊,制定缜密的手术方案,经过台上的“浴血奋战”均成功的保留了患者子宫并如期康复出院。“这样类似的病例,市一院一年收治约20例,每一次手术都像在部署一场战役,一台手术的时间有时长达5、6个小时,手术结束,人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是想到孕妇脱离了危险、家人的要求达到了,手术成功了,所有医生都会感到一种满足,尽管大家都不说什么。在我们医院,这样的团队协作确实非常非常重要。”
常年的马不停蹄,天天面临众多的高危孕产妇,时时警惕难产、胎窘、大出血的发生,从门诊到病房,从产房到手术室,陆薇早上总是第一个到科室,中午从不离开医院,晚上加班个把小时已经是常事,“什么时候能没有负担地休个长假?”是她最大的愿望。
这就是产科专家陆薇几十年职业生涯的缩影,她说“不管当初的选择如何的偶然和稚嫩,有人需要你,那就是继续走下去的最好理由”,她还说“仁者无忧、智者不惑。”
经历着一次次人生初见,只因对生命的敬仰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