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资讯

2016-11-29苍梧晚报《康复医学科医生苏清伦:做一根最结实的拐杖》

发布时间:2016-11-30 浏览:2099 次

康复医学科医生苏清伦:

做一根最结实的拐杖

“苏主任!苏主任!”

步履匆匆的市一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苏清伦主任中医师立刻停住四下张望,发现一名中年男子向自己走来,他的步子迈得不太利索,苏清伦能意识到这人的脊神经一定受过损伤。

“是老黄啊,12年前我出过车祸,是你们帮我做的康复,半年多我就能走了。”

苏清伦完全想起来了,老黄是东海人,12年前因车祸导致胸10椎体骨折脊髓损伤引发截瘫,送过来的时候下半身知觉全无,大小便失禁。手术后老黄被转入康复医学科,经过半年多的康复治疗,老黄就能下地行走了。

“现在生活完全自理,早就上班了。苏主任,要不是你们,我后半辈子就废了。这次我妈来住院,我安顿好她就过来再谢谢你。”罢,老黄热情地握住了苏清伦的手。

“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植物人苏醒,截瘫患者自由行走,在别人看来这些是奇迹,但只有我知道这背后的不容易。”

苏清伦就像是一根拐杖,在患者伤病情刚刚稳定时他用力撑住一个个脆弱的生命,在康复渐有起色、取得成效时,他又悄然抽身,站在患者不远处,耐心地鼓励、帮助、指导患者选择独立、自理,其间患者因康复情况有反复、过程艰难痛苦产生的难过、伤心、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他始终默默承受、不离不弃。

“康复就像登山,只有拥有足够耐心并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到山顶最美的风景,我看过那美景,就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苏清伦说。

从中医学到康复医学·我是这样入行的

苏清伦踏上医学之路是受了两位乡邻的启发。

“我小时候经常腹痛,那时候去趟医院不容易,我父母就带我去找村里两位会针灸的村邻扎针,一扎就好,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医既神秘又神奇。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发现了南京中医学院有针灸推拿专业,心想‘哎,还有这样的大学’,于是就填上了。”

1990年大学毕业后苏清伦成了市一院理疗针灸推拿科的医生,除了一般患者外,他每天都要接触为数不少的因伤、因病致残者甚至是植物人,渴望正常生活的他们宛如被锁链绑住手脚,沮丧、颓废、绝望深深触动了苏清伦,恰在此时一个机遇来到他身边。

1994年,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科。当时国内只有大城市的大医院开展了此项工作,苏清伦却已经看到这门医学新兴门类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给患者带来的惊人好处。“那时我们还要求心梗患者必须严格卧床几周,实际上在监护情况下,早期科学下床活动有利于恢复。而80年代,美国急性心梗患者的早期康复程序已成为心脏综合处理的常规之一,甚至在病房、ICU及患者回到家里怎么做都有规范,我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不努力真不行。”

于是他先后前往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国内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并如饥似渴地学习康复医学知识,他知道,这既是他本人职业生涯的新开始,更是改变越来越多患者命运的机会。如今,苏清伦已是江苏省康复医学会理事,市医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屡屡创造生命奇迹·背后的辛酸几人懂

苏清伦每天面对的都是暂时或永久的残疾患者,包括外伤或疾病后遗留功能障碍者、生活自理和就业能力暂时或永久减弱或丧失以至独立生活有困难的残疾患者、残损残障者、医院内外所有存在功能障碍者、植物人等,苏清伦必须通过多种手段消除和减轻他们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他们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各方面功能。

“让一个偏瘫、截瘫的人重新站立走路,让植物人清醒自理,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生命奇迹真的发生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也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从业20多年,苏清伦亲手促成的奇迹数不胜数。因严重车祸导致双股骨、双臂、肩胛骨等全身多处骨折及胸腔积液、内脏损伤等多处复合伤的患者,几个月后下床行走;脑干损伤、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半年多能自主站立,截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重返工作岗位;大城市的大医院宣布放弃的大面积脑出血植物人成功苏醒能跟医生、家人交流……构成了苏清伦职业生涯的一抹抹亮色,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的艰辛。

“大多数人的康复观念依旧薄弱,一味卧床静养,从而引发了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和终身残疾。更多人不知道康复也有时间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譬如偏瘫的康复,前三个月效果最佳,可很多偏瘫者来找我时至少有半年,难度可想而知。此外,由于康复过程相对漫长并充满艰辛、挫折甚至痛苦,所以需要巨大的耐力、毅力和信心并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很多患者因此放弃,甚至指责医生。即便坚持下来的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也不佳,这分为两种状况,一类人康复盲目、照葫芦画瓢忽略个体差异和科学性、循序渐进的理念,导致康复缓慢、异常运动模式甚至失败,因此迁怒于医生;还有一类人完全本末倒置,对医生过度依赖,把医生当成康复的主角,自己则很被动。所有患者和家属终日被恐惧、屈辱、烦躁、痛苦、抑郁、懒惰等不良情绪包裹,随时都有可能崩溃,这都是康复的大障碍。”

这些康复医学科医患关系的微妙之处,也构成了苏清伦20年来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

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专科发展有规划

时间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苏清伦领衔的市一院康复科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康复医疗第一时间介入的理念,并积极开展康复医学临床诊疗、科研、健康指导、自我管理工作。患者群日渐庞大,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苏清伦在进行常规诊疗的同时,还带领科内医生研习心理学,谋求通过慰藉、鼓励患者和家属,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获得他们的全力配合。

“康复也有适应人群,那些耽误时间太长、康复意义不大的人是不宜进行康复的,所以我们必须提前对每个人进行评估,并因人而异制定方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全力实施,并准备迎接过程中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苏清伦言及此无奈地笑笑,“坏脾气的人真不算少。”

而作为科主任的他还要筹划科室发展,培育人才队伍,工作忙碌繁乱。如今,作为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康复专科已是市级一类临床重点专科,2015年又成立了二级分科神经康复科。目前康复医学科拥有床位33张,医生中高级职称有4人,博士2人,硕士5人,已形成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老年病康复、心肺康复专业组,并可常规开展所有康复诊疗项目,康复有效率常年保持高位,专科在省内级周边地区影响力卓越,但苏清伦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我们现在一直在亡羊补牢,就是事情发生了被动地补救,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我希望把健康教育关口前移,在事发前甚至提早进校园,让未来的公民掌握扎实的健康知识,多一份对自身的了解,一旦有需要的时候不仅能派上用场,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减轻康复难度、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并节省医疗资源,这就是我和康复医学科努力的方向。”

康复医学是艰苦、困难重重又充满挫折的科学,医生工作劳累、医患压力大、因观念桎梏导致职业认同感低,20多年来不断有同事离开,苏清伦看着、心里难过着却始终没有动摇过:“90%的人接受康复治疗可以恢复,60%以上的人甚至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我们的工作是无数家庭的希望,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