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8 浏览:1823 次
老人突然变矮竟是骨质疏松惹祸
市一院骨质疏松科:身高体重也可发出疾病信号
上周一,家住海州区的赵大爷陪着患有骨质疏松的老伴儿到市一院看诊,一连串的检查后,趁科主任王东岩低头开处方的间隙,一旁的老两口聊起天来。
“前两天我给小孙子量身高也顺便给自己量了一下,发现比以前矮了4厘米。”赵大爷对老伴儿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东岩主任闻言立刻抬头问道:“您今年多大岁数?”
“73岁。”
王东岩主任略一沉吟:“我建议您挂个号,您可能需要做一些检查。”
很快,半信半疑的赵大爷接受了王东岩主任安排的一系列检查,发现他竟然有胸椎压缩性骨折,罪魁祸首就是骨质疏松症。
“医生,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什么感觉都没有?”赵大爷不解。
王东岩主任说:“很多人都知道疼痛、骨折是骨质疏松的症状,但事实上身高体重的突然变化也是一个疾病信号,尤其是老年人。”
发现自己变矮变轻可不能大意
赵大爷在自己体检表上的“身高”一栏填了一辈子1.73米,就在半个月前,他在家给孙子量身高,孙子顽皮不肯配合,后来祖孙俩达成了“你量一下我再量一下”的协议,没想到一次小玩笑却发现了一个秘密,赵大爷变矮了!
“我一看,自己已经够不到1.70米那条线了,起初心里有点纳闷,怎么年纪大了还变矮了,后来想想,可能是年纪大了人‘缩水’了吧,也没太在意。要不是遇到王主任,我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呢。”赵大爷说。
老话儿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可这句话真是对的吗?王东岩主任指出,老人一旦出现身高体重方面的明显改变,特别是出现了变矮、变轻的情况,一定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是“老了就这样”,这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征兆,而骨质疏松就是其中的一种。
“你可以量量自己的身高,比前一年矮2厘米或者比年轻时矮了3-5厘米,就像赵大爷这样,很可能就患有骨质疏松。原因很简单,此类患者很可能发生了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很多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尤其是胸椎压缩性骨折是没有疼痛感的,可能唯一的表现就是身高的降低。”王东岩说,“另外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体重,年龄越大,体重越轻,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就越大。50岁后的人群身高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厘米,且体重较轻,BMI指数低于19,就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骨质疏松可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王东岩介绍说,骨质疏松属于衰老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质会走下坡路,所以建议男性超过50岁、女性在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都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
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骨质疏松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王东岩主任在临床上发现,骨质疏松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市一院骨质疏松科收治的患者甚至还有二十几岁的孩子,许多年轻人甚至青少年骨骼提前老化,“35岁的人60岁的骨头”、“硬脖子”、“僵尸脊背”等现象越来越多。
“很多人不把骨质疏松当回事,实际上如果不科学规范治疗,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王东岩主任说,患者骨量低、结构松散,轻微磕碰甚至打个喷嚏都可能造成骨折,其中椎体、髋部、前臂远端是骨折的常见部位。医学研究显示,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4名患者中有1人会因为感染、血栓等各种并发症死亡,2名患者中有1人的患者会导致残疾。最可怕的是,在髋骨骨折导致卧床的老人中,4名患者中就有1人会因身体机能全面衰退去世,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发现身高变矮、腰背疼痛、驼背等信号,一定要及时前往骨质疏松专科进行X光和骨密度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骨质疏松市一院有国际“金标准”
王东岩主任列出了易患骨质疏松症的几类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在65岁以上者,绝经后妇女,体重过轻者,吸烟、过度饮酒者,过度摄入咖啡及碳酸饮料者,缺乏体力活动者,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者,患有甲亢、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库欣综合征、原发性甲旁亢、胃肠吸收功能障碍等影响骨代谢疾病者,长期应用胰岛素、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如来曲唑)、抗凝剂(如肝素、华法令)、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影响骨代谢药物者等。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开始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一旦发现自己身高体重有变、疼痛、骨折、脊柱变形等情况,首先要考虑骨质疏松的可能性。
为了给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诊疗预防服务,该科不仅开设了骨代谢指标检测实验室,还引进了国际上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具有快速、无创伤、精确高、辐射低、检查范围广等特点的全身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更不间断开展预防和健康宣教活动,目前科室年门诊量已达6000人次,影响力辐射区域日益扩大。
王东岩主任提醒市民,骨质疏松虽然危害巨大,但可防可治,如果出现了相关症状,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