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3 浏览:2601 次
骨质疏松科医生王东岩:
惟愿天使不折翼
“唉,没想到,老了老了,竟然活成了个玻璃人!”躺在市一院骨质疏松科病床上的张阿姨长长叹了口气。
她今年刚过50岁,退休前她都打算好了,要把年轻时唱歌、跳舞的爱好拾起来,她打算加入群众艺术团体,报名参加比赛,再去老年大学好好学。但一年前她开始感觉全身酸痛,经常抽筋,一活动关节处还有响声,做一些舞蹈动作慢慢感觉困难,大半年前跳广场舞,一个简单的下蹲张阿姨竟然跌倒了,随后竟然无法站立,到医院一查,小腿骨折。
伤筋动骨100天,好容易把腿伤养好,张阿姨这下更加小心了,舞不敢跳了,活动也不敢参加了,平时只能散散步,没想到一个月前她弯腰拾东西,又骨折了。
一年骨折两次,再加上诸多症状,张阿姨最终被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生性好动的张阿姨只能在家静养,暂停了一切文艺活动,满心的无奈和不快令她整日唉声叹气。
“骨质疏松患者就像脆弱的玻璃人,关个窗都能骨折,同时骨质疏松又会弱化他们的器官功能,使手术难度增加,耐受降低,身体素质迅速下降,悲观、抑郁、性格大变,甚至死亡。但另一个现实却是,大多数人不拿骨质疏松当回事,认为是小病,补点钙就好了。在这种严峻的现实下,患者群体日渐庞大,越来越多的人被它剥夺了生活的乐趣甚至生命,这让我每天都寝食难安。”
身为市一院骨质疏松科主任的王东岩,毕生都在跟骨质疏松较劲,但越较劲心中的紧迫感就越重,这种很多人不以为是的病,在王东岩眼里却是万恶之源,很多年前,正是清醒意识到了这一点,王东岩主任才毅然做出了那个决定。
家属的一句话让我无法平静
在成为骨质疏松科主任之前,王东岩主任就已是有着十几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了,然而时间久了他却有了“心结”,而这源自朋友的一句话。
王东岩主任至今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了,朋友红着眼睛问他:“东岩,我爸不就是个骨折吗?怎么就没了呢?”
王东岩主任一时语塞。确实,在常人眼里骨折一般不致死,但这位老人因为严重骨质疏松一年里胸腰椎、髋骨接二连三的骨折,加上年龄大,心、脑、肺等器官功能衰退,手术无法施行,无奈老人只能长期卧床,结果加速骨质丢失,引发心肺功能衰竭,最终离世。
“家属不能理解为什么骨质疏松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我后来发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些人几个月就骨折一次,部分人同一处竟然反复骨折,而且这些人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的风险巨大,尤其是老人。我意识到必须做点什么,否则这样的误解、知识的匮乏、观念上的不重视会使现实加速恶化。”
王东岩主任毅然决定搞专病,啃下骨质疏松这块硬骨头,考取了骨质疏松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个决定,觉得他跑去研究补补钙就能解决的事,太傻了。
“可以说时至今日,包括很多医生都没有认识到骨质疏松的巨大危害。权威统计表明,全世界每3秒就发生1次骨质疏松骨折,一般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在50岁以后遭遇一次骨折,50%的人会二度骨折,而20%的髋部骨折者会在骨折后6个月内死亡,脊柱和髋关节骨折的患者,1年内病死率达20%。骨质疏松的危害完全不逊于糖尿病,所以必须要下大力气做宣传、治疗、预防的工作。”王东岩主任说。
当同行坐到你面前时压力更大
王东岩主任的桌上放着一块骨骼模型,这是他向患者和家属讲解骨质疏松危害的重要辅具:“我总结了骨质疏松的特点,‘三高二长一低’,‘三高’为发病率高、病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二长’为病程长、疗程长,‘一低’则指患者生存质量低。你可以想象患者因害怕反复骨折终日只能卧床静养,无法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身体功能日益衰竭,不良情绪堆积,还要遭受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折磨,这是怎样一种煎熬。”王东岩主任说。
因此当年市一院在晋级三甲综合医院之际设置骨质疏松专科时,王东岩非常兴奋,但这种愉悦之情很快就被冰冷的现实淹没。“由于骨质疏松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至中晚期才会出现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质脆性增加、易骨折等情况,很多人来求医时已经积重难返,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生存期大大缩短,这就是只有1/5的人能得到相应治疗的原因……我们要做的太多了。”
所以,王东岩主任每天忙得就像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上门诊、做宣教、治疗、会诊,还要做大量的健康指导和临床科研工作,他更在地区内提出了专科医师不应过多专注于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而因对导致骨折的原因——骨质疏松作出合适的诊断、评价及给予必要治疗的倡议,获得业界侧目和高度肯定。
“这相当于掐断源头,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也减轻了临床治疗的压力和患者负担,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取得三赢的效果。”
然而最令王东岩主任压力山大的是,他的患者中竟然有同行。早前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全国约53%的医护人员都存在低骨量症状,6.4%的医务工作者处于骨质疏松状态。普外、护理、老年医学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骨健康状态排名靠后,50岁以上的医务工作者呈明显低骨量状态,绝经后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直接进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没有日晒或无固定日晒、饮食作息不规律是主要原因,这也是很多人的生存状态,一群掌握医学知识的人都饱受困扰,普通人就更别提了,所以骨质疏松专科必须发展变强,去改变这样的严峻现实。”
为了这一句话,王东岩主任一直在坚持。
做强专科,矢志打破骨质疏松魔咒
生活给勤奋者的回报总是最为丰厚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踏在骨质疏松专病高地的王东岩主任,成为了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委员,苏北地区骨质疏松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于原发性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矿盐代谢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享誉省内,叫响周边。在他的带动下,市一院骨质疏松科已成为苏北地区治疗骨质疏松的权威科室,被评为“连云港市重点专科”,同时也是江苏医疗卫生系统首个骨质疏松专业二级科室。
为了给患者提供最全面的诊疗预防服务,该科不仅开设了骨代谢指标检测实验室,还引进了国际上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具有快速、无创伤、精确高、辐射低、检查范围广等特点的全身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更不间断开展预防和健康宣教活动,目前科室年门诊量已达6000人次,影响力辐射区域日益扩大。
“患者带着病痛和对医生的信任而来,我就要为患者再多想一点、多打算一点去回报这份信任。”王东岩主任说,患者一不舒服就能想到来找你,这才是最成功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