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7 浏览:2633 次
甲乳外科医生周军:
歪打正着磨出好刀
市一院手术室里灯火通明,一台甲状腺癌切除术正在进行中。突然,患者颈部的一根血管破裂了,血立刻喷涌而出。主刀医生立刻处理,但始终无法控制出血,于是一通紧急电话拨了出去。
正在坐专家门诊的市一院甲乳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周军很快赶到了手术室,此时主刀医生已经满头大汗,抬眼看了一眼破门而入的周军:“周主任……”
“没关系,继续做,有我在别担心。”周军说。他没有上手,一直在台边看着,和主刀医生不停地交流,奇迹般的,所有人瞬间冷静下来,很快,危机解除。
在港城甲乳外科领域,周军的名号可谓如雷贯耳,患者挤破了头都要挂他的号,如果不限号,每天至少有200人在门诊等着他。不少起初抵触手术的患者,一听说是周军主刀,会很快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对于科内年轻医生来说,他更是手术室里的主心骨,有他在,医生们更能放开手脚,周军在甲乳外科已经成了一个具有技术、精神双重意义的安全保障。
53岁的周军已经做了近30年医生,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位享誉周边的甲乳外科专家的职业生涯,竟然起始于一次高考的志愿调剂。
我本来没打算当医生
1982年周军参加高考,当时他填报了三个志愿,军工、机械、地质,跟医学院没半点关系,他甚至都想好了,“毕业后回家开拖拉机去”。
有些人、有些事都是命中注定的。与这三个专业失之交臂的周军,通过院校调剂进入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通知书来的时候,周军非常吃惊,这完全不在他的设想内,所以也谈不上兴奋和憧憬、简单想了想,他就提着行李去了学校。
1987年,周军进入沭阳县人民医院工作,后来又调到东海县人民医院,他起先干内科,由于业务出色先后被眼科、普外科看中,最终他选择了普外科。一直到1999年,周军用了12年把自己打磨成普外科的一把刀。
“普外科患者多,医生少,所以我每天都要处理很多问题,手术更是一台接一台,你根本闲不下来,虽然累,但是眼界开了,见识广了,胆子大了,手不生了,我获得了大量的积累,再加上我期间又去了中国医科院肿瘤外科、上海中山医院普外科进修了几次,所以我年纪不大但能上台主刀。”
周军记得1993年去上海中山医院普外专业学习班进修时,全班学员都是国内市级以上医院的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副教授、教授、博士、高年资的资深专家,平均年龄超过40岁,31岁的周军一出现在教室里,这些前辈都在嘀咕:“小青年能拿刀?”一进手术室,所有的质疑都没了。
“这就是那12年普外科经验给我的回报。所以我一直提倡年轻医生先别急着细化自己的专业方向,头几年先沉下去打基础,翅膀硬了再飞。”周军说。
从一穷二白一路走来
1999年,市一院计划强化急诊能力成立急诊外科,已在普外科领域小有名气的周军走进了急诊室,2002年市一院成立肿瘤外科,周军开始主攻胃肠肝胆肿瘤的手术治疗,手术技术更加炉火纯青。2003年市一院从技术骨干中选出了第一批6位诊疗组长,周军又是年龄最小的,仅有39岁。
2006年,市一院设立甲乳外科,周军通过5选1竞争执掌帅印,此时的他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科室现状:全年甲状腺手术仅有400多例、乳腺手术100多例,业务收入及手术量不足全科的17%,患者少、没有独立病区,加上甲乳外科医生工作量大、收入却不高,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最窘迫时科内仅有3名医生。
“那时我们有技术,就是考虑怎么把队伍拉起来,把病区独立出来。到了2009年,医院让我们强行转轨,之前的手术统统不让做了,你只能做甲乳外科的手术,借着这股压力我们加快了独立的步伐。那时真是咬着牙干,不做手术医生生存都是问题,所以大家都没退路,培养医生、选拔人才、添置设备扩大病区、独立成科……只有往前冲。”
甲乳外科的患者以女性居多,尽管大多数患者不在意,但周军这样的男医生有时也难免遇到抵触,患者又想治病又抗拒医生查体,此时周军就想方设法变通,比如建议患者做B超、CT等影像检查,或请女医生配合检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他更把术前谈话上升为医患间交心、关爱、沟通、慰藉的精神互动,极力争取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我们通过技术、服务、沟通、科研等各方面打造甲乳外科品牌。过去这些患者不知道我们,生了病人都往外流,事实上这些年的积累我们完全可以治疗所有甲乳外科疾病。我们还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医院合作,我们的医生走出去,外面的专家引进来,门诊、病区、手术室、专科治疗中心多头联动,让甲乳外科转了起来。我们的目标是让连云港市的甲状腺、乳腺疾病患者不出连云港就能享受到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服务。”
在周军的努力下,市一院甲乳外科2012年被评为市级Ⅰ类重点专科,目前拥有11名专科医生,半数以上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病区有70张床位常年爆满,全年手术超过2000台次,半数以上的乳腺手术、1/4以上的甲状腺手术采用微创技术实施,影响力覆盖周边地区。同时,作为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一院主委的他更是带领市一院农工党成员们视社会的发展为已任,不断提交发展议案;视百姓的健康为责任,深入企业、社区等开展健康咨询与义诊服务,向福利院捐献物品等,获得了“农工党全国先进基层组织”、“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当医生不怕身累怕心累
周军的工作强度很大,周二和周五是他的固定手术日,其余时间就在门诊、病区泡着,每周还得往灌南跑,科内平均每周30—40台手术,最高峰一天就能做30多台,他要么主刀,要么主持,要么指导,台台跟他这个科主任脱不了干系。
周军严格是出了名的,年轻医生上他的手术都得捏把汗。每个医生主刀乳腺癌手术前要给他的手术拉至少50次钩,因为患者肌肉会收缩,必须很用力才行,一场手术下来精疲力尽,这还不算,周军会在手术过程中出其不意地指点你,所以年轻医生必须绷紧神经、使出全身的力气。周军对游离皮瓣也很讲究,这些细节达不到他的要求,别想操刀。
“手感是外科医生的必备素质,没有捷径,只能靠练。医生的外科解剖知识必须娴熟精湛,刀切到哪儿合适,心里、脑子里一定要有谱,否则短了切不干净、长了损伤大。”
周军有项神技,一台手术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十个小时,经常连轴转,可再累,周军只要躺个5分钟就能歇过来,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上门诊,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身累远不及心累,最让我感到无奈的是患者对医生抱有的那种既期待又不信任的复杂心态。有的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很差,明明制定了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却不愿意配合。乳腺癌术后安排化疗巩固,他们觉得医生是为了挣钱才让做化疗,甲状腺癌出现淋巴结转移,不信任连云港医生,去外地做了糟糕的手术又回来要求返工……这时候,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即便如此,周军却从未后悔披上白袍,为医的成就感和获得的尊重让他倍觉欣慰:“感谢34年前的那次调剂,让我歪打正着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真希望家里的孩子们也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