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资讯

2016-8-2苍梧晚报《神经外科医生李爱民:雕琢生命中枢的人》

发布时间:2016-08-03 浏览:1182 次

神经外科医生李爱民:

雕琢生命中枢的人

“在手术室中,没有多余的动作、时间和血液可以浪费。因为这关乎人命。在医学世界里,医生不得不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但他们之所以被这门‘不完美’的科学吸引,是因为他们迷恋妙手回春的那一刻——医生们抓住每分每秒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只为了让这个人过得更好!”

时任克林顿政府最年轻的医疗政策顾问、印裔美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这句话精辟地诠释了外科医生们的职业纠结,更遑论对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相关附属结构等生命中枢动刀的神经外科,这种职业纠结更甚。在操刀疗疾的同时,医生还得小心避开麻醉意外、术中出血、脑组织损伤、功能障碍、并发症、感染、脑脊液漏、脑水肿甚至休克死亡等一系列雷区,可谓步步惊心。

“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有很多面,一面时时刻刻都在走钢丝,一面必须随叫随到,一面必须分秒必争,另一面又得像雕刻家创作艺术品一般,细致、认真、耐心地打磨每一台手术,神经永远绷得紧紧的。”

这就是近30年来李爱民的工作状态,身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市脑科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屡次登上国际神经医学讲台的知名专家,他几乎每天都要执刀和死神较量。有人说,外科医生有三个层次:工匠、科学家、艺术家,而这也是扎根临床30年的李爱民,每一个10年的足迹。

工匠打磨: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1987年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李爱民从基层医生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医院、市级医院,直至如今身为三甲级综合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并执掌神经外科帅印,堪称精英成长的典范。

事实上,干神经外科并不容易,这是业界公认的高危行业,除了恶性疾病高发、难度高、风险大、医患关系压力大、牛人辈出外,技术、成果、设备更新速度也快。仅以手术设备为例,过去短短几十年,手术显微镜、双极电凝镊、神经导航、术中MRI、术中CT、手术机器人等一大批神经外科新设备、新技术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医生自身储备的更新速度可想而知,这期间还不能脱离临床,成天泡在手术室里。

“作为年轻医生的第一个10年,简直忙得鸡飞狗跳。我每两三天回一次家,每次在家也就七八个小时,还基本都在睡觉,这边还迷迷糊糊,那边呼叫又到了,几乎没在家吃过饭。”李爱民说。

繁忙的工作之余,李爱民完成了硕士、博士课程,并先后前往北京天坛医院、瑞士苏黎士大学神经外科、英国利物浦大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深造,他把那段青葱岁月形容为工匠时期,他扎实精湛的手术技术,也是在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为了练就一双灵巧的手,他竟然抽空学习了基本绘画技能,所有病灶图形、手术切口、骨瓣形状和术区解剖都出自他的手绘,为了打磨手术基本技能,他经常练习双手打线结、单手把持多件止血钳和剪刀,不厌其烦地练习切开、止血、显露和缝合,这些功课他到现在也没荒废。

科学思维:成长在每次手术中

“但医生不能只满足于做工匠。”这是李爱民常对科里医生说的话,这源自他对吴阶平教授一段话的感触,“年轻医生,即便是有硕士、博士的高学历,如果不善于总结,不动脑筋、分析每台手术的个性化差异、阅读文献、统计资料、发表论文,就算手术成功率很高,最多只是个熟练工匠,永远不会进步。所谓带着统计学的脑袋看病,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病,应该是做医生的第二个层次。”

这个层次的医生,就是科学家。

从医第二个10年,李爱民用精湛的医术树立了一种执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他的主业逐渐从处理脑外科急诊转变为对脑肿瘤、脑动脉瘤等恶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手术时间长,风险大,稍有不慎患者非死即残,有时上台一站就得七八个小时,每天只吃得上两顿饭。

也是这10年,李爱民练就了干练的工作作风、超强的临床工作能力、高超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诊疗和管理经验、扎实的理论水平、娴熟的英语沟通能力,他能迅速把握患者的疾病特点、运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医学手段,使患者获得最确切的治疗,并通过总结归纳、举一反三,让更多患者受益。

“手术刀和手术器械的每一次挥动,都会对脑组织造成伤害,所以当我们成长为高年资医师时,必须对每一个病例通盘考虑、不断完善,每次颅内操作、每次手术都应该有进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我们的手触摸患者的生命中枢——大脑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将生命托付给我们时的信任。”李爱民说。

艺术雕琢:把医术做到极致

面对自然界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大脑,将手术技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将手术技术升华为手术艺术,这是每一名神经外科医师的毕生追求。

“就像绘画大师用丰富的想象和非凡的技艺创作出传世名画,像制表大师用灵巧的双手和坚韧的耐心制造出结构复杂的时间机器一样,医学上的艺术追求就是在尽力治疗疾病的同时,兼顾个性需求甚至审美需求。”李爱民说。

比如开颅和关颅过程中要分出解剖层次,出血要少,硬膜和头皮缝合的针脚要像刺绣大师的作品一样细腻工整,头皮缝合后皮缘对合要整齐,术前要反复研究病变的影像片,要研究正常的显微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病理解剖变异,要在脑海中将手术的全过程预演几遍,要充分考虑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把医术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这便是从医第三个10年的李爱民。

30年来,李爱民共完成颅脑外科手术万余例,手术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他领衔的市一院神经外科,已经发展成为以颅脑损伤和颅脑肿瘤治疗、规范的NICU和脑血管病治疗为特色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熟练开展的单鼻孔经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内镜下脑室囊肿切除术、三脑室底造瘘术、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术、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听神经瘤切除术、软膜下切开以及海马、杏仁核切除、胼胝体切开等手术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