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新闻

夏季洗海澡,被水母蛰伤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8-15 浏览:1574 次

在炎热的夏天里,当我们在海边弄潮游泳时,如果突然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可要当心是不是水母作怪。前段时间我院急诊收治一名年轻的小伙,来院时他双下肢有密密麻麻红色条索状伤痕,很像鞭痕,两条腿肿胀明显,已经不能行走,经过询问得知,原来小伙在连岛海滨浴场游泳时突然感觉被什么东西蛰了,双下肢疼痛,伴有麻木等症状,当地浴场用海水冲洗、明矾等处理,但数小时后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愈发明显,于是赶紧前来我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水母蜇伤。经过几天消肿止痛、促进毒物排泄、抗过敏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那么为什么水母蜇伤会出现这些症状,水母蜇伤后应该怎么处理,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

水母(英文名称:Jelly Fish):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缩回来,用伞状体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个息肉都能够分泌出酵素,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因为水母没有呼吸器官与循环系统,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获的食物立即在腔肠内消化吸收。一般被水母刺到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红肿,海水冲洗等治疗后过几天症状就会好转;但是有一些水母,其分泌的毒性很强,如果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据报道,美国夏威夷沿海地区每年约有50万人被水母蜇伤,澳大利亚海域每年至少有l万人被水母蜇伤,由水母蜇伤引起的致残甚至死亡案例很多。我国沿海也是水母爆发的重灾区之一,近年来在青岛、大连和威海等海滨浴场多次出现水母蜇人致死案例,对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海域分布有近400种水母,主要致伤水母有白色霞水母、钵水母纲的发形霞水母、夜光游水母、灯水母及水螅虫纲的僧帽水母等19种,其中白色霞水母是主要的蜇人水母之一。水母毒素由类蛋白毒素、多肽、酶类、组胺和 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介质组成,主要存在于其触手的刺丝囊内。水母蛰伤后可立即产生灼烧、刺痒及剧痛感;皮肤出现水肿、红斑、风疹块,严重时可有大水疱、皮肤坏死和永久性色素沉着;严重蜇伤或过敏体质患者会出现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造成死亡。

被水母蜇伤怎么办?

1 去除触手:脱离母体的触手能够继续释放刺细胞,因此移除身体上粘附的水母触手对减少触手内毒素的进一步释放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海水冲洗或戴上手套摘除、用小镊子移除。海水不会引发残余触手内毒素的再次释放;在移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刺激触手的刺丝囊。基本的原则是:不能用皮肤直接接触水母的触手,并最低程度减少触手在受伤者皮肤上的移动。此外,触手中的刺细胞也可能留在手套或是用来移除的物体上,因此弄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将这些东西处理掉,以防止伤害到自己或其他人。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已经死掉的水母,其触手也会射出刺细胞,因此不要随意玩弄被冲到海滩上的水母!

2.用海水冲洗:用海水冲洗蛰伤的部位,以抑制皮肤上未发射的刺细胞的活性。一定要记住用淡水则有相反的效果。任何改变刺细胞内外溶液盐浓度平衡的举动,都可能刺激刺丝囊的射出,并释放更多的毒液不建议用尿液冲洗,因为大多数人的尿液,盐度都比海水小不少,用盐度太低的尿液冲洗,会造成与用淡水清洗一样的后果。

3.冰敷与热水浸泡:冰敷或热水浸泡是水母蜇伤后缓解疼痛的常用方法。冰敷可以减缓水母毒素的扩散 ,国外报道在143例水母蜇伤的患者中,冰敷缓解了77%的中度疼痛和 62.5%重度疼痛。热水浸泡缓解疼痛也有不错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45℃热水浸泡10到20分钟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冰敷,这可能和加热可以改变水母毒素蛋白质的结构从而降低其活性有关。

4.其他药物治疗:用食醋(4%~6%乙酸)处理水母蜇伤曾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研究表明食醋会增加部分种类水母如C. capillata 等刺丝囊的释放,从而加剧疼痛感,因此包括中国海蜇蛰伤救治专家共识(2014年)在内已不再建议使用食醋治疗水母蜇伤。中国海蜇蛰伤救治专家共识(2014年)推荐蜇伤后首先用海水、5%~10%碳酸氢钠(或饱和明矾)溶液冲洗蜇伤处;后续以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患处(每次0.5 h以上,每日数次)、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 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要应用氨水、利多卡因等缓解蜇伤后的疼痛的报道。

水母的种类与毒素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种类、不同海域水母的毒素组成、作用机制和中毒症状差异很大,治疗药物与方法的选择需要针对不同水母毒素的特点进行。轻度水母蜇伤患者出现的皮肤红肿、瘙痒、疱疹、溃烂和过敏等皮炎症状,应用上述治疗及抗过敏、消肿止痛等治疗后症状大多可逐渐改善。重症水母蜇伤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可危及生命,需立即送医院就诊,由于过敏反应发生非常迅速,上述治疗如能及时进行也能部分缓解疾病进展,从而为患者去医院进一步就诊赢取宝贵时间。综上,水母蜇伤需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在我国各个海滨浴场设立水母蜇人警示牌,提醒游客注意观察,远离水母,提高防范意识。        

通灌急诊病区:赵佩东、黄海青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