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1 浏览:2686 次
急诊内科医生陈雪峰:
人生有怨也无悔
“妈,刚刚那个来看你医生是谁啊?”
“不认识。”
半个月前朱大妈因急性心梗被送入市一院,病情稳定后转入心内科病房,每天主治医师、主管护士都会到病床前嘘寒问暖,和母子俩早已熟稔,不过刚才来查看病案的这位陌生医师母子俩都觉得眼生,这才引发了这段对话。
陈雪峰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作为市一院急诊科和急诊内科的主任,他经常被患者和家属忽略,他们甚至都不知道陈雪峰是他们的首诊医师,是他在几分钟内判定他们为急性心梗、中毒、脑卒中、消化道大出血,并立即予以医学干预,同时联系相关专科启动绿色急救通道。而为了保证患者治疗方案的完整性,急诊科医师通常还要在患者转入专科病房后进行跟踪,此时他们就成了患者和家属口中的“生脸儿”。
“这也算是急诊科医生的无奈吧,接诊的时候患者的意识大多涣散或者丧失,所以他们对我们根本没有记忆,等他们恢复意识时,大多已经转入专科病房了,他们只认识专科医生,完全不知道我们的存在。”陈雪峰说。
但急诊依旧是每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停运转的存在,你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急诊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因为人生本就是充满变数和意外最后以死亡收官的体验。
“医生!医生……”
在陈雪峰28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每天都被各色患者和家属这样呼唤着,在鲜血淋漓、痛苦呻吟的场景里经历生离死别,不敢休大假、不敢去旅游甚至不敢关手机,这就是他28年的人生轨迹。
一天看200个患者一分钟就是一条命
“血压?”
“160。”
“心率?”
“100。”
陈雪峰边向护士了解情况,边麻利地为一位突发昏厥的75岁老人查体,刚问了两句,老人张嘴就吐,刺鼻的气味和污物喷向陈雪峰,抢救室内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待到老人的状况稳定后,陈雪峰才长舒了一口气:“这就是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
在进入急诊科之前,陈雪峰做了15年的心内科医生,这为他后来的急诊生涯打下了扎实基础。2003年他来到市一院急诊科。急诊科是公认的累、苦、脏,所以大多数医生不愿意干急诊,但当时的陈雪峰却是兴冲冲地冲进了急诊室。
“2003年SARS疫情的爆发推动国内急诊学科建制进入发展黄金期,在那一年市一院建成了全市首个急诊ICU,之前我市的很多二甲医院只有心内科有CCU,ICU的出现意味着重症监护治疗设施、设备、技术等方面更加全面、精进,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对我简直太有吸引力了。”
这种吸引力胜过一切,陈雪峰带着简单的行李一头扎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ICU,一泡就是4个月,几乎吃住在医院里,完成了从心内科到急诊科的角色转变。
这是份称得上“疯狂”的工作,陈雪峰经常觉得自己生活在一台高速放映机里,他一天平均要看60—80位患者,在春节等高峰时段,他一天最多要接诊超过200个患者。坐诊时间长了,陈雪峰腰酸背痛,他就靠着在急诊室“转磨”缓解,要是碰上中毒、呼吸骤停的患者,他又得围着抢救台转,根本坐不下来。
“我曾经和几个同事轮流做了4个小时的心肺复苏,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两只手都没感觉了。没办法,一分钟就是一条命,我们没有选择。”陈雪峰说。
先开枪再瞄准拼的是几十年的修为
急诊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预见性,源源不断的患者没有规律可循,留给医师的时间也不多,构成了急诊科的最大特点——“乱”。诊室、抢救室甚至走廊上人满为患,孩子的哭喊、患者的哀嚎咒骂、家属的追问叫嚷,各种仪器的轰鸣……简直是一团糟,陈雪峰每天穿梭于此,还必须时刻保持警醒、镇静和敏锐的判断观察力,这在常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陈主任,送来几个工人,均意识不清。”护士急匆匆地报告。
快速查体后他下达医嘱:“可能是硫化氢气体中毒,送抢救室,急查各项生化指标,准备解毒。”等各项证实是硫化氢中毒的检查报告汇总到陈雪峰手头上时,几位工人的症状已经缓解了。
“挂急诊的谁不急?碰到要命的,你再一板一眼地等检查结果出来,患者早没了,所以就得先开枪再瞄准。”陈雪峰说的“先开枪再瞄准”就是快速判断患者病情的能力,他说这是一个急诊医生必备的素质,“患者过来我差不多有七成把握判断其病情的轻重缓急,然后据此快速筛选重症患者并进行干预,这都是逼出来的。”
此时的陈雪峰,就像是一个移动分诊台。
急诊科的患者往往牵涉全身多个器官、脏器、系统,所以在诊断治疗时必须综合全科医学知识通盘考虑,有时甚至要把看似矛盾的治疗方案落实到同一位患者身上,且任何一本教科书上都没有现成方案,没有哪两个患者的病情、伤情完全一样,患者体质、基础病、既往病史、治疗史、用药史千差万别,陈雪峰要做的事听起来很疯狂,摸着石头飞奔过河。
我也有觉得自己快要疯掉了的时候
急诊室是医患关系的最前沿,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家属的情绪往往一触即发,作为科主任的陈雪峰首当其冲成为他们的出气筒,这些年来他被人推搡过、辱骂过、威胁过甚至跟踪过;有时收治了交不上医药费的无名氏和贫困患者,病情一稳定人就跑了,留的是假地址、假电话,陈雪峰还得为巨大的医药费缺口担责,甚至被扣奖金;当向家属宣布死亡时,那种深深的挫败感让他如鲠在喉;当有人承受不了巨大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提出辞呈时,他是理解、无奈又着急;整天忙着给别人看病,老父老母病了却只能打个电话问问;从来不敢关手机、休大假、去远方,否则就会忐忑不安……
“这些时候真感觉自己要疯了。”尽管这么说,每当有紧急状况,陈雪峰一定会及时出现。
如今,陈雪峰领衔的市一院急诊科已成为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全国乃至国际紧急救援网络医院,创建的急诊模式在享誉省内外。拥有十几位专科医师,半数以上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历和高年资,现已建立全面的急诊医学体系,采取“多科联动”的急救医疗措施,在我市率先推出胸痛、脑卒中、创伤、急性中毒四条急救绿色通道,并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复苏专门小组”,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省内领先,年急诊接诊量约10万人次,专家门诊量1万人次,出院患者1500人次,手术量1200余台次,专家人均外出会诊15次以上。科室在心肺复苏、危重病监护与治疗、中毒救治、手足显微外科和骨科创伤救治等方面达到全市领先、省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