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05 浏览:2777 次
作为一个医者,何明利的履历非常惊人:市脑科医院副院长、市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省神经内科知名专家,中国第一个脑脊液介入技术的提出者和器具发明者,犬大脑中动脉阻塞自体血栓模型的首创者,中国农村社区组织化卒中医疗体系创建与研究的奠基者,睡眠脑波调制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的革新者……
可以说,这足以蜚声国内甚至国际医学界,但对于自己35年的从医经历,何明利依然感觉肩上沉甸甸的。他说,为医者当“用心治病,以情待人”,这并不容易做到,而一个医生职业生涯的全部价值,并不在于名誉、成绩、头衔上,而在于患者康复那一刹那的惊喜。
“神内”医生何明利:初心不忘方得始终
精诚为医 厚积薄发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何明利于1981年踏入神经内科领域,然而工作没多久,何明利“溜了一阵儿号”,1984年,他前往四川医学院心血管内科进修1年,而正是这看看似不相关的经历,让他积累了扎实的心血管病学知识和经验,从而为他专攻神经内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恰在此时,何明利的探索欲被彻底释放,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1985年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通读了国版《实用神经病学》和日本编撰的《神经疾病鉴别诊断学》译本等系列专著,记录了近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1987年,他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重庆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研修班,师从神经病学前辈付雅阁、徐越、沈鼎烈和董为伟教授,期间翻译了长达100多万单词的国际神经科学巨著——《Neuroscience Conception》。
随后何明利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进修神经心理学、攻读神经病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苦读科研基础理论、撰写科研课题、参加了“973”和“86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进一步打磨他的科研思维。
2000年,何明利通过激烈竞聘被汕头大学医学院聘任为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与全英语授课讲师。2003年9月,何明利来到市一院挑起神经内科主任的大梁。尽管30多年来他一路探索,勤修技艺,却始终没有脱离临床一线,其中辛苦自不必说,但在他看来,身上的白衣就是终身努力的原因。
医者仁心 赤诚济世
对于患者而言,神经像一条条光纤,遍布人体的全身,它的存在让人有了肉体上的知觉,更重要的是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活动。当它发生病变,意味着人体的主导系统受到了破坏,人体将像失去了动力的机器。
而神经内科收治的多是疾病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诊疗可谓步步惊心,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严重后果,而这种精细化的要求往往建立在分秒必争的前提之上。“因此,在患者面前我始终提醒自己,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要对生命负责。”何明利说。
2007年6月,一位姓朱的青岛患者因头痛10多年辗转了国内众多医院,出具的诊断五花八门,病治得没什么起色,还越来越重,耽误了工作不说,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他几近绝望。何明利接诊后快速简洁地询问病情,同时进行精准的诊断,不到10分钟便确诊为“颞叶癫痫”,随后对症进行治疗。很快,这位患者的症状就完全被控制,最后竟然奇迹般地重返工作岗位。
35年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许多患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指名要挂何明利的号。35年来,他的足迹早已走出医院、走出病区,遍布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甚至踏遍了苏北和鲁南,不管有多忙,只要接到会诊邀请,他总是随叫随到,他更会走村串户,至今已亲自访问过上千个患者家庭。
每当他出现在患者家里时,很多人都无法想象,他酷似一个乡医,恰是一位貌不惊人的神经病学大师。
天道酬勤 敢为人先
为了在病魔面前获得主动权,何明利一直在努力,他的努力却不囿于对现成医疗技术的学习,而是以临床实际为基础的大胆创新。
1990年,他提出“脑损伤后情感障碍有无及其程度与脑损伤体积大小有关”的假说,这篇观点直接挑战国际权威论文,获得“国际首届脑电磁大会”的关注;1995年至1997年,他提出的“缺血神经元损伤谷氨酸‘双峰型’”释放理论,受到《Neurology》、《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SCI收录杂志的关注;1999年,他首创了犬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并提出了“脑血肿减压效应”理论,创造出“电脑模拟定位脑血肿水囊置换引流法”;2004年何明利在同轴导丝引导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脑脊液穿刺引流器”和“脑脊液引流管”,解决了困扰神经内科医师多年的技术难题……
医生“敢为人先”需要魄力和勇气,何明利将这股冲劲儿也带到了市一院神经内科,如今他领衔的市一院神经内科“十二五”期间成为江苏省优秀临床重点专科后,又将在“十三五”期间去追逐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的梦想。该科室目前除能常态开展省级临床点专科要求的20多项特殊临床技术外,在脑梗死机械取栓、动脉溶栓和支架成形术方面又凸显新的技术亮点。
“一切的努力只为了给患者治病,就这是这么简单。”这,就是何明利,一个神经内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