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12 浏览:1973 次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不死不活是内科。这是谈起医疗行业时,人们嘴里常有的玩笑话,却清晰投射出各科室留给人们的最初印象。
事实上,这种印象不仅十分浅薄,也早已落伍。“金眼科”的称谓不过是计划经济时代在专科划分上烙下的印记罢了,那个时候,所有科室的医生收入都差不多,但由于眼科医疗环境相对干净,加上当时的手术技术差,很多眼疾根本开不了刀,只能保守治疗,因此眼科医生的工作被认为很“清闲”,眼科才被称为“金眼科”。
然而,那个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清晰视觉的追求,大众对眼科医疗技术的要求日渐精细化,再加之眼科疾病尤其是恶性眼疾的日益高发态势以及低龄化趋势,眼科医生的工作压力日益加重,当年的“金眼科”如今已成为公认的“精眼科”。
一个“精”字足见眼科医生的压力,在重见光明已成为大众最基本的就诊需求的今天,他们的每一天、每一次诊疗、每一台手术都因承载太多的希冀而称得上步步惊心。
然而,市一院眼科主任姜海涛,却在这条纤细的白色光明线上坚守了23年。
眼科医生姜海涛:
毕生韶华逐光明
小科室23年变身眼科大平台
1993年,刚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的姜海涛来到市一院工作。彼时的市一院眼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科室”——不到10张床位,还得和其他科室共用,病房一个月也就接待十几个患者。
眼科的手术精微复杂,对于医术和设备的要求极高,要想迅速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条件,当时还年轻的姜海涛医师并没有气馁,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技能,和上级医师、同事们一起开始了一轮又一轮艰苦的拓荒。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市一院眼科,已发展成为港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集医、教、研一体的眼科专科,并成为我市防盲技术指导组的组长单位,同时承担了本地区大量的疑难危重及致盲眼病患者的诊治预防工作。
除了目前拥有的20余台套的的国外进口精密治疗检查设备,各种玻璃体切除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后发性白内障……一整套先进的手术技术和检查手段,令姜海涛和他的科室在眼科疾病手术方面的建树也逐渐展露出来。
如今,全科室每天门急诊量近200个,年手术量超过2000次。姜海涛说,一个优秀的眼科医生需要具备特别的精气神——稳重、独立、敢于挑战极限,以及一个“光明”的梦想。这20多年的工作历练,已使他的身体里如同安装了计算的power键,不管多么辛劳,不管何种环境,只要工作需要,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程序。
妙手仁心陪伴患者追逐光明
人体如同一个“黑箱”,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药物,有人安然无恙,有人则会出现意外,这就是生命的复杂性和医学的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医生必须拥有过人的胆识并进行周全的考虑,转机也许就在奋力一搏之间,这便是医学的魅力所在。
生与死,光明与黑暗,只有概率,没有定数。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医生越是敢搏一搏,患者的收益往往就越大,甚至能赢得一线生机。这,便是姜海涛23年的从医生涯中,无数患者带给他的最深刻感触。
灌南县82岁的孙如桂老人,不仅患有白内障,还伴有全身多系统疾病,更棘手的是她的心脏功能也不好,由于白内障病程太长,延误治疗又出现了继发并发症。之前她跑了几家医院都因病情复杂拒绝给她做手术。最终,她找到了姜海涛。
“说实在的,这样的病例风险太高,也有人劝我‘实在不行就别收了’,但作为一名医生,我无法旁观一位老人在黑暗中度过余生。”姜海涛说。
然而会诊当天起了大雾,此时孙如桂的家属不由担心起来:“这样的天气姜主任会不会来?”
9点10分左右,姜海涛打来电话,一路安慰患者及家属。因为大雾车速缓慢在路上开了四个小时,10点刚过姜海涛终于到达医院,他马不停蹄地处理完门诊患者,立刻上手术台为白内障的孙如桂老人做手术。
这台手术真是险象环生。由于老人的白内障已继发并发症,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术中老人突发呼吸困难,眼部胀痛不适,由于后房压力高,前房极浅,手术操作空间小,如果患者再次憋气或过于紧张,将导致眼科严重并发症——眼球脉络膜大出血。气氛紧张到极点,姜海涛沉着冷静,立刻给予相关应急处理,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快速降眼压,麻利地将膨胀白内障核一点点勉出,手术最终顺利完成,门外等候的患者家属此时已热泪盈眶。
“医学是爱的产物。医生之所以敢冒风险,既缘于对生命的敬畏,更缘自人性纯善的本能。其实,所有的医生都希望为患者解除病痛。当一个人生命垂危之时,最希望他活下来的,除了亲人,就是医生。”姜海涛说。
用心沟通架起医患友爱之桥
“许多患者不掌握医学知识,在医生、护士们面前是‘弱势群体’。我们需要跳出医疗指标,透过患者的‘视野’去看待疾病,包容患者的痛苦,理解他们的需要,让诊疗过程充满人情味。”
手术就意味着有风险,手术台前没有“常胜将军”,姜海涛也有过不满意的手术经历,但他的患者和家属多半能够理解,这让他更觉责任重大。每次患者入院后,姜海涛都会和患者及家属“交心”,他和他的团队针对多年来患者及家属普遍对手术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制作了相关科普,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向患者们讲解专业的医学知识。患者入院当天,管床医生就会分发资料让他们学习,并理解手术原理及风险;查房时,再通过详细讲解重新灌输、巩固;手术前,还会再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一次正式的术前谈话。他的工作非常细腻,常常会让患者及家属反馈谈话内容,对于患者不理解或误解的部分反复解释、强调。
这份工作累中也有快乐。姜海涛说,他快乐的唯一理由就是:给别人祛除眼疾的同时,也给他的人生带来新的意义。作为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姜海涛在门诊、手术、带教、科研、管理团队之余,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去培养更多年轻的好医生,建立一支出色的眼科团队,治疗更多患者的眼疾,为他们重拾光明和自信。
姜海涛说,这一生,他将为追逐光明倾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