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新闻

2016-6-14苍梧晚报《新生儿科医生李珊:守护摇篮的妈妈医生》

发布时间:2016-06-15 浏览:1836 次

新生儿科医生李珊:

守护摇篮的妈妈医生

 “哎,李医生,你好呀!”

李珊匆匆的脚步经常被这样热情的招呼拦住,即便是闲暇时在街头散步,她也会遇到这样一些热情的陌生人,而她却总是想不起来喊她的这些人姓甚名谁,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一定是某个小患儿的家长。

每周一李珊要坐一天的专家门诊,平均一天要看70多个号。相较于其他科室,她的患者是最特殊的,均为出生28天以内的“月宝宝”。作为市一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医30年的李珊救治过的孩子不计其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李珊可能是比妈妈还亲切的存在,因为他们一出生被李珊揽进怀里,她和蔼慈祥的脸庞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

“我特别喜欢孩子,抱着他们的时候,我会有母亲、医生的双重责任感。”正是这样的情感,让李珊在新生儿科病房里一待就是30年。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呱呱坠地

原本以为新生儿科一定终日被此起彼伏的哭声淹没,没想到却安静得出奇。

“我们这里是无陪病房,一周就允许探视2次,所以几乎看不到家属,再加上这里的孩子也没什么力气哭,所以新生儿科相对来说是很安静的。”李珊说。

但是,安静却不意味着平安。

李珊领衔的市一院新生儿科常规收治的都是患有出生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重症肺炎、败血症、重症黄疸、休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生儿重症溶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感染等危重症新生儿,以及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超未成熟儿和发育异常儿,而他们在出生时的胎龄最短只有27周,要和病魔争夺如此幼小的生命,李珊每一秒都必须拼尽全力。

“27周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胎龄只有7个多月,这在几十年前都是被放弃的孩子,但现在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活下来,并且我们做到了。医学确实在进步,这也是这30年来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李珊说。

1986年她刚进市一院大儿科的时候,医院还没有新生儿科设置,一直到1990年才有这样的专业划分,随后她来到了新生儿科病区,当起了小毛头们的医生妈妈,1994年她再前往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修,一干就是30年。

“人们总会用‘呱呱坠地’形容新生命的降临,觉得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是自然而然的事,事实上却并不容易。”

哭不出声、不会说话、更不能主诉病情,就连手脚都是细小柔软、娇嫩脆弱的,这让李珊的工作难上加难,每一次查体、听诊、触诊、安排检查、研读报告、做出诊断都要一丝不苟、准确透彻、击中要害,容不得一点马虎。

“每周仅有的2次探视,父母们都是小心翼翼、牵肠挂肚,这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关系到几个家庭的幸福,因此更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李珊说。

从医30载尝尽临床的酸甜苦辣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面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没有哪个家长能保持足够冷静,孩子越小,这种焦急情绪就越强烈,新生儿科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每周一全天的专家门诊,李珊过得就像打仗,一个孩子往往跟着三四个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地描述病情,问题一个接一个,中间还夹杂着焦虑、抱怨和孩子的哭声,李珊必须在噪杂的环境里完成询问、检查、开单、诊断、下处方、罗列生活禁忌等一系列工作,期间还得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在电脑中记录诊疗全过程,经常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说话都得注意技巧,不然家长的情绪很可能一触即发。”这是李珊的一大门诊体验,“如果你在解释时太冷静了,家长立刻就会说‘要是你家孩子,我看你还能不能跟没事似的’,所以我现在都会说,‘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这样’,如此家长就比较能听得进去了。”

尽管有些许无奈,李珊却说,做新生儿科医生带给她更多的是感动。一次她在坐门诊,一位年轻的母亲拎着一篮子巧克力推门而入,见到她后立刻给她跪下了,泣不成声地不住感谢她,原来她的孩子因为早产、肺部感染入住市一院新生儿科,原本全家人都绝望了,是李珊和同事们忙了一个月最终把孩子平安送回家人的怀抱,这家人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她,干脆买了一大堆巧克力向她表示感谢,李珊后来才发现,这天是母亲节。

“我们觉得大多数家长都不错,偶尔的情绪失控也都是被孩子的病愁得,作为医生我真的理解他们。”这是李珊的心里话。

过去的30年,李珊收治的孩子多到数不清,尤其是2002年成立了NICU病房,2006年市一院正式设立新生儿专科后,李珊和她的团队先后成功收治了体重750克的超早产四胞胎、严重肺部感染、危重症超早产龙凤胎等病情严重的新生儿,最小胎龄只有27周。

医生妈妈内心里的坚硬与柔软

同事们都说李珊是铁打的。她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7-8点下班,中午不回家,一年365天每天晚上听班,手机从不关机。她每天在新生儿科的40多张病床前巡视无数次,遇到突发状况,几分钟内她的身影就能出现,她的心上始终惦记着暖箱里小毛头们的吃喝拉撒。

然而在工作间隙,李珊内心洋溢出的暖色也令人动容。遇到家庭困难的宝贝,她会张罗着买奶粉、买饼干、炖汤、帮他们想办法,宝贝转危为安回到父母怀抱她也会心中不舍,宝贝们有了精神她也会满怀慈爱地逗弄,即便宝贝们出院了,她还会去家里看看。

她对别人的孩子那么上心,却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儿子如今学业有成,她在倍觉欣慰的同时也因几乎“没帮上什么忙”而满怀愧疚。

“从几十年前胎龄27周的、家庭困难的、得大病的孩子都得放弃,到现在靠着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医保、新农合政策能成功存活,从当初简陋的科室环境,到现在编制床位40张、实际开放床位80张,并拥有先进的新生儿暖箱等全套设备的大病区,医学、医院确实在进步,救治成功率大步提升,这是孩子们的希望,也是我每一天的动力。”李珊说。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81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