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7 浏览:1905 次
这可能是医院里工作环境最差的一个科室之一: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声、家长连珠炮般焦急的提问,让诊室里从早到晚沸腾着至少有80分贝的噪音。满满当当的办公桌上,摆着电脑、打印机、听诊器、压舌板、一堆堆的处方和病历……唯独没有水杯。
连云港市儿童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儿外科主任、省儿外科著名专家……罗洪身上的“标签”很多,因为技术精湛,细致负责,患儿家长更爱找他,这使得他的工作紧张得像打仗一样。很多人称呼他为患儿生命的“守护神”,他只是谦虚地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
儿外科医生罗洪:童心仁术更护花
外科忙,儿外科忙上加忙
约罗洪主任采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在班的时候,除了患儿家长,其他人很难插上档,十几平方米的诊室随时被家长挤得水泄不通。
罗洪语速特别快,精准、明了,不会扯一句废话。记者在旁边观察了大半个小时,他平均每3、4分钟看一个患儿:“怎么不舒服?什么症状?多久了?要注意……”
一个个问题抛出去,一边迅速地对家长的回答作出判断,一边在电脑上打处方,一边写病历,一边回答家长的提问,还要时不时地提醒家长该注意哪些方面。
罗洪的病人大多是病恹恹倚在父母怀里的孩童。除了一些常见的儿童病症,他经常会碰到一些比较“奇怪”的病症,比如新生儿肠闭锁、先天性腹裂、脐膨出等等。每每遇到特别的病例,他都会仔细介绍,并且给予家长诚恳的安慰。
他坐诊的时候,每天接待诊断近百位患儿是常有的事。这些年幼的患者大多无法明白道清自己的病症痛楚,往往都得通过家长代为转述。
“很多都得依靠查体,”罗洪说,但这一过程有时也会遭遇反抗。
比如有的患儿看到医生拿出的压舌板,咧嘴欲哭,脸蛋涨得越发通红,一把抓过压舌板扔到一旁。有的患儿需要触压检查,却拼命反抗哭闹,每每这种情况,都会加剧家长们的焦虑,也使得诊断过程更加复杂和耗时。
这个时候,能够以简短而中肯的话语抓住要点,就完全体现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
医生这一行,要活到老学到老
1985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之后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儿外科诊治工作,1996年成为市一院儿外科主任,全面负责儿外科工作,罗洪的工作业绩有目共睹,受到同行称赞。即便是业界专家,他也经常感慨“小儿难做”。
小儿外科专业是一非常特殊的专业,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不能将成人外科的理论简单机械地用于小儿,在技术上也不是把外科的操作方法按比例缩小应用于小儿。小儿机体对疾病、麻醉和手术的应激反应与成人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亦有其特殊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大夫,罗洪尽可能在每次诊疗过程中把所有的患儿家长都作为第一次就诊,最大限度地向患儿家长做好患儿的目前状况、诊断、治疗方案的解释工作,有可能在病程中会出现哪些变化,哪些是要非常注意的,病程时间有多长,病程中的饮食起居方面应该要注意的,形成言简意赅的一套东西,让患儿家长虽然不懂医,但也能一听就明白,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他的治疗。
他常说:“做医生这一行,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而这句话也贯穿了他的整个工作生涯,从起始阶段向老前辈、老专家学习,到后来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向同行学习,再到最后向病患家长学习,他说从事儿外科这份工作,一丁点的马虎就会带来严重后果,他须臾不敢放松。
热爱,是职业的动力
以儿外科而言,许多手术虽然已经形成经典的手术方式,但他在常规手术领域仍孜孜以求,不断学习国内外新技术、新术式,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专科特点。随着社会环境改变,新生儿先天性畸形明显增多,许多疾病如果诊治不及时常常在短时间内危机患儿生命,如新生儿食道闭锁、先天性腹裂、先天性无肛等疾病,患儿来院就诊时常常已经命悬一线。罗洪主任面对这些疾病从未轻言放弃、退缩,他用精湛的技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儿的生命。
在取得临床医疗效果的新突破的同时,他还屡屡创造新的成就。1997年起至今连续担任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卫生厅、院优秀党务荣誉称号。至今成功开展各类腹腔镜手术千余例。在省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获得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新技术引进奖6项。从2009年担任儿童医院书记以来,全面负责儿科工作,开创新的服务项目、提高团队业务水平、改善医患关系、扩大行业影响……套用他的同事的一句评价:“能想到的他都去做了,能去做的他都做好了。”
在罗洪看来,选择了这个职业,并且热爱它,就一定会努力做好它。儿科工作辛苦,但他真切希望医患之间的信任能真正建立起来,医患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