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24 浏览:1107 次
白衣玫瑰,别样芳华
本月巾帼之星隆重推出
连一医内分泌科主任徐宁
看完第80个病人后,工作依然没有结束……
周二晚18点,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送走了第80位门诊患者
连一医内分泌科主任徐宁从桌前站起
舒展了一下酸痛的肩颈和双臂
门诊护士:徐主任,累了吧?
徐宁:得糖尿病的人太多了,一天下来一大半都是这个毛病,昨天肝胆外科的李主任跟我说,他们科的住院患者有一大半的基础病也都是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光被动治疗远远不行,糖尿病教育必须要跟上……
门诊护士:徐主任,都下班了,还是赶紧回家休息一下吧,这一天怕是也没喝几口水吧?
徐宁:还得先回趟办公室,明天下午科里有糖尿病知识讲座。前段时间和几位同事聊天,现在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几乎每个科的医生都绕不开这样的患者,我们要是能把工作做到位,解放的可不只是患者……
纵有满腹惊世医术,却总无法照拂自己
徐宁是位女医生,生活中的大多数女性都讲究养生、美容,讲究多睡美容觉、多喝水、勤保健、勤锻炼,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生活好习惯做医生的徐宁不可能不懂,可她却根本做不到。
“不止我做不到,我的同事们都做不到。”徐宁说。
医者,纵有满腹惊世医术,却总无法照拂自己。“坐次门诊脱层皮”这句医生们的玩笑话,却也夹杂着些许职业苦楚。
“最近定时测血糖了吗?有哪里不舒服啊?”
“我先摸摸脖子,看看甲状腺情况。”
“不要紧张,有病治病,糖尿病只要控制好,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
徐宁的门诊患者一天最多超过80人,从早上7点半一直到下午18点以后,听不同的患者讲述病情、写处方和病例、指导患者服药和生活禁忌,自己却不敢喝水、尿要憋着,就连中午看诊“拖堂”也成了家常便饭,下午的患者又会早早到来。
徐宁的午休时间过得像打仗一样,端上饭碗随便扒拉几口,在办公室找个地方靠一会儿,就这点时间,桌上的检查报告、挂号单、病历本就又堆得像小山一样。
除了门诊,她每天还要查房、参加会诊、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带教年轻医生……徐宁就像张拉满弦的弓,繁忙的工作让她无法保证自己的生活规律。
“医生对自己生活的过分讲究,是以患者的时间甚至生命为代价的。”徐宁说。
只想做一名好医生,诊病也要“救心”
“来啦?最近怎么样,孩子送去学校了?”今天不是徐主任门诊,她在办公室里研究病案,李梅(化名)敲门而入,21年了,就算连一医再人满为患,她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主治医生——徐宁。
徐宁第一次见到李梅,她才15岁,因1型糖尿病愁容不展,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徐宁很理解她,一个花季少女遭遇糖尿病魔的半路狙击,青春期是个大关口,至于今后恋爱、结婚、生子种种人生大事,可以想象,李梅当初有多绝望。
然而她遇到了徐宁,21年后,早就平安度过了青春期,更顺利升学、工作、恋爱、结婚甚至生子的李梅深深觉得,人这一生中的某些时刻,是需要有“贵人”相助的。
“我21年来从没换过主治医生,一直是徐大姐替我看的。”李梅说。
内分泌科的患者大多需要常年吃药打针,可不少人的经济条件不佳,所以就医捉襟见肘,徐宁就帮他们精打细算“花小钱”,要是患者的钱没带够,她就自己掏钱给他们看病,遇到极端贫困的患者,她干脆买好药拿来塞进患者手里。
“你们的一句话会影响患者的心情和病情,开的一种药会影响患者坚持终身治疗的决心,而一个患者通常关乎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幸福,我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个事实。”这是徐宁常给内分泌科医生们“拎耳朵”的一句话。
人好心善,这是患者对她的评价,她却说,自己这么做并非单纯出自善良,还为了消除医患之间的距离感,因为只有医生为患者着想,患者信任医生,彼此交流才会切中要害,治疗效率就会达到最高,这是医疗过程的最理想状态。
4年前刚做过一次手术,医生也会生病
常年高强度的工作,三餐不定时,生活不规律,连上厕所都不能随心所欲,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还要学习不断、笔耕不辍,夜以继日的殚精竭虑,她是医生,但终究也是个普通人,2012年,徐宁进了手术室,那一次她不是以医生的身份,而是一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总是把别人照顾得很好,可对自己呢,总是马马虎虎。”家人如此抱怨。这就是医者的无奈,纵有回春妙手却终究不是神,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大多选择漠视自己。
术后不到两个月,徐宁就重新回到了临床一线,又是一天超80个患者,又是会诊、带教、写论文、健康指导、查房……每天面对络绎不绝的患者,接听此起彼伏的电话,处理一个又一个棘手病例。
不仅如此,她还带领科室自行研发设计了糖尿病患者管理软件,建立了患者信息资料库,探索“糖尿病患者管理医院—社区教育模式”,钻研新课题、新技术,打造科室治疗护理品牌……
每天走在连一医宽大的院落里
变的,是医院日新月异的面貌
不变的,是医者的济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