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动态

神经外科一病区:疫情逆行共担责 病房防疫见温情

发布时间:2022-03-23 浏览:1765 次

    3月4日,时逢周末,原是一个可以让大家享受慵懒的日子。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城市陷入窒息,各行各业都变得紧绷起来,疫情的乌云再次笼上安宁祥和的海滨慢城。

    午夜时分,正在上小夜班的护士胡蓉和龚亚岚突然接到通知,我院通灌院区即刻开启封闭管理。要求各病区在确保病人及家属安全的同时,全面统计在床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人数,如实上报,严格落实防疫措施,通知科室人员做好长期抗疫准备。防疫压力如山袭来,抗疫重担再次压肩,党员模范意识、医护的使命担当推动我们必须主动上一线、冲在前。

    一夜的紧张忙碌,同事们既感到久违的疲惫,又是满满的成就感。清晨的阳光亘久不变的唤醒了病人和家属。我们开始逐个病房通知家属,医院现在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家禁止外出,在此期间我们会尽量满足大家的生活需要,同时不会耽误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但是疫情期间的特殊变化和物质短缺还是带来了麻烦。平时早早到达的餐车久未见踪影后,家属们开始有点浮躁起来。

   “我们订的饭呢,怎么到现在也不来?要饿死了!”

   “不让我们出病区,我们怎么买饭啊?”

   “对啊对啊,你这也没提前通知,我们饿着无所谓,病人还饿着,这弄的!”

   “我这昨天做的检查,片子还没取呢,愁死了!”

   “我家这护理垫也没有了,这可么办啊!”

    苗晓护士长在接到防疫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此刻组织我们一起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

   “大家不要着急,请先回病房等待,吃饭问题医院领导肯定会帮我们解决的。如果有特别饿的,我这边有饼干和面包,你们可以先拿着垫一下肚子,至于其他需求,我们尽量帮你们解决好么?”苗晓护士长舒缓的语调下是妥帖温馨、放心安心的安排,病人和家属的情绪迅速得到安抚稳定,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开始返回病房。

    医院虽然封闭管理,但高效的后勤和管理体系迅速转入战疫模式。很快,我们就接到通知,食堂已经送餐楼下闸机处,需要组织人员领取。4日晚监护室小夜班郑兰芳和宋淼两位护士主动顶上,第一时间领到大家翘首以盼的饮食。 “先给病人和家属发,一定要让他们先吃饱。”这句话是这几天苗晓护士长经常挂在嘴边的,病人和家属永远是我们病区排在首位的照顾对象。

    神外一病区颅脑手术病人较多,有几家手术后患者,只能吃流食,但中午食堂只有盒饭,在苗晓护士长多次沟通下,为他们争取了几盒米粥,患者家属连声感谢,称赞不已。这些小节本不是医护本职,但正是这样以病人为家人的习惯思维,事事为病人着想的行为逻辑,才能赢来关键时刻,病人和家属的全力配合、无私遵嘱。

    除了普通病房,监护室里还有一位特殊的小姐姐,她是周辉主任团队手术的脑干巨大肿瘤术后第五天的患者。这个小姐姐,神志清楚,但术后喉头水肿,血氧饱和度低,需再次经口气管插管。对神志清楚的患者,气囊长时间压迫气道粘膜,嘴巴无法闭合,口水会不断往外流,每次看到小姐姐口水往外流出,胡蓉护士就会跟小姐姐商量,“我们吸下痰好么?会有点不舒服,但是咱们要坚持,好不好?”然后就看到她对着胡蓉护士眨了眨眼睛,微微扯了下嘴角。胡蓉护士在为小姐姐做气管插管护理时,特别害怕不小心弄痛她,小姐姐轻轻拍了拍她的手示意没有关系。小姐姐的丈夫打电话来询问她的病情,胡蓉护士跟他说,我把电话放在小姐姐耳边,你有什么话对她说。小姐姐的丈夫在电话里说“你要好好的,有什么需要跟护士说,现在疫情比较严重,你在里面还比较安全,不要害怕啊。”小姐姐没有办法说话,对着话筒拍了拍手。

    因为封闭式管理,除了刘希光主任和梁径山副主任医师每日查房,周辉主任每天也电话询问患者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想要尽早为患者拔管,缓解患者痛苦。看到小姐姐口水一直外流,周辉主任在视频电话里轻声细语的做女病人的工作,“气管插管是对常人的考验,这是非常不舒服的,但是为了你的治疗效果,咱们要一起坚持,好不好?”小姐姐情况稳定后,遵医嘱为她拔除了气管插管,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个比心的手势温暖了所有的一线医护人员,也展现了一家亲、互帮扶的一院医患关系。

    疫情逆行共担责,病房防疫见温情。凝聚力量向前行,风里雨里,温暖传递。

(神经外科一病区  胡蓉 苗晓)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050815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