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动态

麟听——“疫”线护士孙凤凤讲述隔离病房的雷锋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6 浏览:1688 次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我们认识到病毒的可怕,也感受到许许多多的温暖。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一群连一医人无畏逆行冲在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生命,他们用自己的“逆行”与坚守,让所有人看到了属于医者的奉献与担当,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雷锋。今天是“3.5”学雷锋日,让我们跟随隔离病房护士孙凤凤“麟”听她身边的“雷锋”故事吧。

大家好:我是通灌团总支书记孙凤凤,今天是3.5雷锋日,因为疫情关系,我利用语音和大家分享一下,抗疫期间发生在我身边的雷锋故事。

故事一

陈晓兵:满满正能量的无畏勇士

进入隔离病房以后,生活区被安排在17楼,我进去以后,看到了已经在前线奋战了半个多月的陈晓兵同志,他鼻梁上已经被防护具压出了很深的痕迹,估计是要留疤了。我当时看了很心疼。但我想,这个痕迹不是一下子压出来的,是他每天都有穿上这套防护服长时间的查房会诊、俯卧位翻身导致的,记得有一次,患者病情变化,需要紧急气管插管,他穿着那么厚的防护服,带着护目镜、面屏的情况下,努力找到声门,成功留置了气管插管,但好长一段时间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氧合不好,陈晓兵一直坚守在病人身边,一直站了五个多小时,当他脱下护目镜的时候,护目镜里全是汗,衣服都湿透了。此刻的他闪闪发着光。陈晓兵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从不抱怨唯有实干,在他的身上,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第二天我知道了他继续留下来抗战,我当时内心满是崇拜之情,他对工作的执著,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敬佩,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雷锋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一刻我意识到我不仅要学习,还要坚持将雷锋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这是他教会我的道理,也是我接下来坚守20天的动力。

故事二

陆璇:会干苦干的护理专家

陆璇是第二批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长,她对工作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和专业性,她时刻以身作则,对自己和工作都是严格要求。刚到岗工作的第一天,正好遇上病人抢救,她忙前忙后干了14个小时,中午饭都没顾上吃完。在她的眼里,从不会因为偷懒而应付了事。

病人需要俯卧位通气,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操作,需要6、7个人合作完成,每次俯卧位陆璇护士长都亲自参与,她站在床头负责头部和气管导管的保护,患者刚进行气管切开不久,气管窦道没有形成,操作稍有不慎都存在导管脱出的风险,还有就是病人俯卧位使用的器具长时间的压迫会造成压疮,因此她大胆尝试将患者整个身体抬起,把头伸出去,放置在准备好的马蹄形枕上,将气切导管悬空。为了减少并发症,每次俯卧位都需要保护好患者全身的导管,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尿管、鼻肠管,在陆璇护士长的带领下,一遍遍的调整体位,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和时间,因为隔离病房的床基无法整体升高,翻身和调整头的位置时腰要大幅度弯曲,她都是全程弯着腰没有半点马虎。她是一位闪亮的活雷锋,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雷锋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给我们年轻的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故事三

仲妮:高度负责的好护士

仲妮是第三批坚守隔离病房的战士,危重患者转院以后,她负责查漏补缺。仔细的查对特护单,核对收费事项,当她因为一个不懂的收费问题向我询问时,我说差不多就这样吧,但是她说,那怎么办行呢,错误不能从我手里溜了,接着又反反复复的核对,直到深夜。

此刻的我感到惭愧,她用实际行动给我上了一课,告诉了我学习雷锋,学的是精神,见的是行动。学雷锋不是简单模仿,不能徒有形式,需要常思常想常做,推动雷锋精神“常态化”“生活化”,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共同营造充满爱和温情的社会风尚。

故事四

专家团队:至精至纯至善的活雷锋

在隔离病房里,我也有幸亲眼目睹了陈静瑜团队的救治过程,因为要无菌操作,在原本的防护用具上又加了一层隔离衣和手套,更加出汗,护目镜越是起雾严重,可是手里的操作需要一针见血,于是他们拼命的摇头,让起雾的镜片能够滴下几滴水,顺着水滴过后的痕迹缝隙来看清,当成功为患者上了ECMO后,站在边上的我简直泪目。他们是英雄,是我们心目中的雷锋,真正的责任与担当的榜样。

还有去援鄂的杨丽萍护士长、葛婷,她们都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也许在她们看来,这工作就是职责所在,但是他们这样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带动着集体,她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体现。

在这场疫情防控大战中,在生死攸关的战斗中医务人员立足实际学雷锋,无私奉献大爱无疆,让人感动让人泪目,催人奋进令人崇敬!你们就是新时代的雷锋!

朗读者:孙凤凤

连一医通灌团总支书记、门急诊团支部书记、“一麟”青年学习社副社长、江苏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也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EICU护士,疫情期间,在隔离病区坚守20天护理危重患者。她也是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活雷锋!

Copright© 2021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0050815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