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来院就诊的患者持续增加,最高峰时,一天门急诊达到7111人次,新收住院病人830人次,手术180台次,各项检验检查近10000人次。门急诊大厅内人员川流不息,各候诊区人员满满,病区走廊内医护人员小跑前行,晚上10点钟的手术室灯火通明。为了保障港城市民的有序就诊,我院临床医技科室调配人力资源,增加检查班次,通宵达旦,加班加点,让就诊快起来。
超声科:我们多加点班,少让患者等时间长
7:40,所有超声科医护人员就已经进入工作状态,麻利地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迎接患者的到来。
8:00,彩超室外已经坐满了等候检查的患者。随着导诊护士的叫号,医生手里的探头一拿就是半天,为了怕上厕所耽误患者检查时间,一上午下来都不敢喝一口水。超声的每一幅图像,都是靠医生们仔细探查采集的,每个患者至少要有5张以上的图像储存,有的病情复杂的患者甚至需要几十张。医生们需要一张张分析图片,精准地给出结果,加班加点已是常态。
据悉,彩超检查周工作量达1万人次,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组套每日600人次,产科超声每日可达120人。
影像科:分组轮岗,老少齐心
在影像中心,用“忙到冒烟”这句话来形容并不夸张。因为影像中心24小时不休息。一周内,CT检查已突破1万余人,DR检查3400余人,MR检查2339人。影像科徐春玲老师打趣说道:“机器和影像医生都在拼,说不准谁先冒烟。”
医学影像科主任苗重昌介绍:“最近检查肺部CT的人数急剧增多,科室24小时运转,工作量呈3倍以上增加。技术组人员分组轮岗工作,程雨、孟岳、薛明琛等等,他们都是主动加班加点,经常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没办法,大家都在外面等着,忙到人和机器‘冒烟’,就是为了保证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诊断报告。”影像中心90 名医务人员,他们就像是一群特殊的“侦察兵”,在厚重的防辐射铅门后,默默充当着病情诊断的“眼睛”,为临床医生标记好预备清除打击的“靶标”。
检验科:量多更要保质
大清早,一排排待检的标本就堆成了“小山”,核对标本,分门别类、排序、编号,一样都马虎不得。标本接收处的老师们从七点半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基本每天都要完成近五千份标本的检测,是之前工作量的3倍。
检验科60余名检验师,他们每天埋头与血、尿各种检验标本打交道,盯着显微镜,一看就是一天。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验孕……几百个科目,细分下来不计其数。采集标本、录入数据、比对试剂、生化分析等操作环节,每天他们要重复操作上百次,并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半点差错。对患者而言,也许拿到的只是一张化验单,但是对检验科的检验医师们而言,是一份沉重的托付和责任。

麻醉科:连轴转不忘紧绷安全弦
麻醉科主任赵志斌介绍,2月7日手术室内190台,手术室外175台,共计365台次,昨晚最后一台择期手术于凌晨1点多结束,四级手术占比41%,大部分为微创手术。除了要保障两院区三个手术间的外科手术,麻醉医生还要承担起内镜中心、产妇无痛分娩等100多例患者的麻醉,连轴转,高强度,脚踏风火轮是每一个麻醉医生的常态。每天晨会上,赵志斌反复叮嘱大家要加强质量督查,绷紧安全弦。
高新院区手术室:力保当日手术当日清
2月7日20:00,当高新院区手术室护士长吉琦巡视手术间的时候,看到各个手术间都处于忙碌状态,就餐区还摆放着几十份来不及吃的晚餐。
最迟一天,凌晨3点多,才结束当天所有的手术。一天200多个协调电话,一日3万多步,每个人加班加点。保障择期手术,应对急诊手术,吉琦新换的电话要一天冲两次电,才能保证一刻不停地协调人力资源、手术器械、手术间连台……作为“全省创新大赛二等奖”的获奖团体,手术室护理团队,体力与脑力并举,奔跑着,让病人的手术能如期完成。

消毒供应中心:全力做好无菌物品保障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戴晓婷这两天忙得嗓子冒烟,中心承担着全院病区、门急诊无菌物品的供应,作为顺利手术的重要一环,绝对不能掉链子,为保证手术器械周转,所有人紧急动员,加班加点,从6:00到23:00,人员不停,机器不停,运送车辆跑起来,供应手术用无菌包15500个。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面对翻番的工作量,大家用奋斗精神高质量保障两院区三个手术室消毒物品的正常使用。

(宣传统战处 唐晗涵 李泳洁)